朋程研究院作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系統(以下簡稱“數據平臺”)的研發和技術支持單位,自2013年起全程參與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評估、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平臺研究與試點工作。筆者在此過程中深感數據平臺的重要性,正如教育部職成司高職發展處任占營副處長在一次講話中指出的,“教學診改的關鍵是平臺,診改的瓶頸是平臺,成敗也在平臺”。
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以下簡稱“診改”)制度建設的通知中指出,診改要求“數據系統支撐”,職業院校要“建立校本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系統,及時掌握和分析人才培養工作狀況,依法依規發布社會關注的人才培養核心數據”。數據平臺在職業院校自主診改、利益相關方參與診改、教育行政部門抽樣復核等診改相關工作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診改是學校基于自身現狀,聚焦學校專業、教師、課程、課堂、管理等人才培養工作要素查找不足與完善提高的過程。數據平臺的數據結構包含學校基本信息、領導信息、辦學條件、實訓條件、經費情況、師資隊伍、專業與課程、制度與管理、社會評價、學生信息等十個方面數據項,覆蓋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通過對結構化數據的源頭采集,可以觀測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整體狀態,查漏補缺,可以為學校開展教學診改工作提供重要基礎。同時,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為學校診斷人才培養工作各要素的質量、挖掘辦學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提供依據,也可以為改進問題、提升質量明確方向。
中等職業學校診改工作首先要保證“三個基本”,即學校的基本辦學方向、基本辦學條件、基本管理規范。數據平臺通過對學校制度建設、管理機構、管理要素等管理體系數據采集字段項的設計,引導學校重視全面質量管理,不過度聚焦點狀缺失,以便了解問題全貌,系統改善,逐步促進規范管理。比如,在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與頂崗實習方面,設計了各專業基地實訓項目、實習對口、實習起始時間、實習時長、住宿條件、學生保險、實習薪酬、實習指導教師等實習實訓過程全口徑和全段數據項采集,引導學校關注實習實訓全過程管理,并按照教育部關于職業學校學生實習實訓的規范進行學生實習管理。再比如,在學生就業方面,除本屆畢業生數據外,還設計了上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的數據采集,引導學校加強對畢業學生的跟蹤管理。
內涵建設是影響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因素,數據平臺尤為重視內涵建設的相關數據管理。在狀態數據中的專業與課程建設方面,涉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課程標準、教材使用、校企合作、學生實習實訓等教學全過程的標準與運行情況;在師資隊伍方面,關注教師隊伍結構的同時也關注教師的持續培養與教師長期的教學輸出情況、效能提升情況和發展趨勢,綜合體現教師的教學工作狀態。數據平臺實現了專業、課程、教師按個體采集信息,有利于對個體的發展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精準定位問題源頭。
數據平臺覆蓋學校人才培養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數據,能反映學校辦學各方面工作的真實情況,為學校教學工作自主診改提供數據服務,為主管部門、各級診改專委會、專家、企業等相關方參與診改提供數據參考。學校根據各級信息公開的要求,定期上報并公示數據,向社會公眾展示學校的辦學基本情況和辦學質量。數據平臺整體為“國家級、省級、地市級、校級”四級架構和應用,學校可以通過校端平臺逐級向地市級、省級、國家級數據平臺上報本校的數據,從而為教育行政部門的診改抽樣復核提供數據支持,為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報告提供數據基礎。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通過數據平臺了解管轄范圍內所有中職學校的規范辦學情況,分析區域中職教育辦學質量,為科學決策提供權威依據。
自開放應用數據平臺以來,目前全國半數以上省份搭建了省級狀態數據管理系統,并啟動了省內中職學校狀態數據采集工作,有超過1000所中職學校完成了至少1個年度的數據采集與上報工作。然而,隨著診改的推行,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學校存在數據平臺應用問題,制約了診改的推進。
一是意識欠缺,不重視數據平臺和數據作用。各中職學校對診改內涵和要求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學校不了解數據平臺和數據在診改中的作用,甚至認為數據平臺只是一個完成上級部門布置的數據填報工作的加強版工具,因此校領導未能重視數據平臺建設和數據采集應用,使診改缺乏重要的平臺支撐。
二是缺乏有效組織,數據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學校開展數據采集工作時未能組織全校教師統一數據采集工作認識、學習字段項定義,導致教師對數據采集工作原理、規范要求和數據字段項定義的了解有失偏頗,采集的數據參差不齊。部分學校甚至未能將數據采集工作分配到全校教師,未能實現數據源頭采集,使得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得不到保障。數據是診斷人才培養工作質量的基礎,而缺乏質量保證的數據自然無法保證分析出正確的結果。
三是缺乏對數據的分析,導致數據未對診改發揮作用。中職學校普遍存在數據管理理念較為陳舊、缺乏數據分析應用意識等問題。大部分學校多年來頻繁應對上級部門報表填報工作,在完成狀態數據采集和上報工作后按照慣性等待上級部門反饋,未能自行對學校數據進行分類匯總、清理入庫,更沒有基于數據關聯分析“三個基本”是否達成,沒有分析人才培養工作各要素的質量情況,也沒有對學校日常教學工作進行監測預警和科學決策。缺少對數據的有效應用,診改也就缺乏了客觀的數據依據。
中職學校診改的目標是建立基于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學校自主診改、教育行政部門根據需要抽樣復核的工作機制,保證“三個基本”的達成,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如果沒有平臺和數據支撐,診改就無法實現常態化和過程管理,無法實現全員參與,診改目標自然也不能達成。學校要想順利推進診改,必須找準關鍵點,建好數據平臺,用好數據。
第一,更新理念,重視數據平臺作用。學校領導首先要重視數據平臺作用,將平臺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制定數據平臺管理和應用的長效機制,明確部門分工,數據責任落實到人,設置數據平臺管理機構,實現數據全員采集、源頭采集,并將數據采集、數據管理與應用等工作常態化、規范化。
第二,充分熟悉系統,保證數據采集質量。學校需要組織全校教師充分了解數據系統功能,掌握各個數據指標的內涵、數據邏輯關系、數據關聯性、數據的單位與格式、采集時間節點等,然后組織教師按照數據任務進行源頭采集,注意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一致性,重視對數據的審核與校驗,保證數據質量,同時也保證數據分析結果的正確性。
第三,充分應用所采集數據,分析人才培養質量問題。學校要善于分析數據平臺中各項數據指標和數據,對于無法采集、數據為零或數據采集界限劃分不清晰的情況,分析是否屬于管理短板;對制度文件、組織架構等管理體系數據,分析管理是否合理,并采取措施補齊短板、改正問題,保證基本管理規范。將基本辦學條件的各項指標數據與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底線標準進行對比,明確學校辦學條件的短板并改進,保證基本辦學條件。
還可以將人才培養工作各要素按照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進行劃分,每個層面細分質量分析指標,對每個指標與數據系統中的相關數據項或數據組合進行匹配,用于分析各指標的質量情況。比如,通過專業課程設置、專業課程理實課時占比、教師實際授課情況分析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執行情況。數據分析的結果可以幫助學校診斷人才培養工作的質量問題,為改進質量提供依據。
第四,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源頭數據自動采集,變應對式報表管理為主動式信息化數據體系管理。為了長期有效地應用數據系統,學校還需加強信息化建設,搭建校本數據中心,打通學校業務系統、數據平臺與數據中心的數據通道,統一數據標準,消除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從業務系統產生的源頭自動采集到形成數據系統,進一步保證數據質量。隨著學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學、信息化服務的增能升級,盡量采用無感知采集方式實現教學運行、課堂互動、個人活動、校外輔助等多維度過程數據自源頭采集并及時入庫,以保持數據真實有效、清晰有序、活躍高頻,并逐漸將此類數據廣泛用于教學質量監測、個人行為分析、趨勢預警和更多質控點的數據挖掘分析,支撐學校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診改的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