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宏偉 代彥武
德育資源的開發是將潛在的德育資源變為現實德育資源的動態過程。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德育上不能區分小學和中學,也不能將德育看成是小學德育和初中德育的簡單相加,在實踐中應充分發揮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優勢,既采用“一貫”的思維來統籌學校德育工作,又要適當區分“級段”,在具體德育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各有側重。江蘇省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循著“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工作新路徑前行,在德育資源開發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蓖ㄟ^對學校環境的布置,構造一種教育和學習的物型載體,既能增添學生學習生活的樂趣,也能養成他們的文明行為習慣。
一是優化校內資源,開設“一館”“一廳”“一廊”“一園”。如在學校一號樓二樓連廊處精心打造一個300平方米的“漢文化館”,作為學生“禮”性品格培植的文化實踐基地。該場館有三個展區:漢服展示廳、國學大課堂、實踐小舞臺。又如將學校教學樓之間的長廊布置成文化長廊,或呈現世界各國的典故、風俗、禮儀的圖文資料,或對已有的“文化長廊”進行修繕,彰顯“德”性文化特色。這些場所建設促進了校園德育資源的挖掘和整合。
二是拓展校外資源,尋求社會、家長的支持與配合。一方面開辟德育基地,有針對性地將教育意義強、影響大的德育資源辟為學校德育基地,比如烈士陵園、紀念館等;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校外德育實踐,以基地為依托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德育體驗活動,充分發揮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比如社區植樹活動、志愿者活動、敬老愛老活動等,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接受道德的洗禮,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三是整合網絡資源,充分利用大數據,建立學校數字化標簽。學校在“漢文化館”“國學館”布置了網絡互動裝置,方便學生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資料查找。在“互聯網+”的理念下,拓展德育資源的廣度和深度,如利用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廣播站、微博等定期進行優秀道德文化的宣講和學習;開發基于“道德文化”的手機軟件、微博等資源,拓展優秀美德故事、孝文化、禮儀文化等的培育廣度。
德育的核心載體就是課程。在德育課程的開發中,學校逐步形成了校本德育課程框架體系。只有將“課程”建設植根于學生品德這個根本,才能確保優秀道德“因子”滲透課程、走進課堂、融入生活。在德育課程開發和實施中,學校嚴格遵循“五項原則”:生活體驗性原則、針對性原則、開放性原則、時效性原則、評價性原則;“五個結合”:與道德教育相結合、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與養成教育相結合、與法制教育相結合、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一是拓展基礎課程。學校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生物、音樂、美術等學科,始終把國家課程的延伸和落實放在首位,以課堂為主渠道,開展“主體探究、綜合滲透”的研究實踐。當前,學校學科教學中,教師們都關注到“把德育的因子與學科教學有效結合”,這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能有效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或者設計一定的德育生活情境、主題,讓學生在學習中也能感受德育活動的真實價值。
二是開發校本課程。在德育資源開發中,教師一定要聚焦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一定要牢牢樹立“德育為先”的理念,教育學生“先懂事,后考試”。學校根據辦學實際,聚焦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不斷開發適合學生發展實際的校本課程,修訂和完善《雛鳳清聲》《禮儀手冊》《養成教育》等校本教材,采取“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每個級段、每個學生都有相應的德育課程學習。
三是強化“融合課程”。學校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從內外部環境入手,不斷營造和優化育人氛圍。關注、發展“隱性課程”,將學校建筑文化、石刻文化、楹聯文化、篆刻文化、園林文化、漢服文化融入“德育資源庫”之中;利用“和美之聲”廣播站、板報、櫥窗、文化墻等教育陣地,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文化熏陶;以“學校為龍頭,社區為平臺,家庭為基礎”,引導學生“走進社區、實踐體驗”,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接受德育熏陶。
活動是各種德育資源有效整合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德育資源開發的生命力所在。學校利用各種資源強化德育“活動體驗”,使德育活動有意境、有意思、有意義。同時,通過“生活化”活動挖掘德育資源,讓德育回歸本原。學校積極引導,避免德育“灌輸”,努力實踐“積極德育”和“本色德育”。
一是通過“讀”“品”“悟”來體悟傳統道德的魅力。一方面,組織各類校園活動,如讀經典、聽講座、講典故、說孝道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吸收中華傳統道德故事的精髓,以教育學生在人文修養、道德品行等方面養成良好習慣;利用重要紀念日和節日活動,升旗儀式、開學典禮、成人儀式等重要的典禮儀式,讓學生知德識禮,使他們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過舉辦“辯論賽”“道德知識競賽”“道德典故大家說”“國學大講堂”等活動,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體悟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魅力。
二是通過“尋”“行”“做”來挖掘道德資源。尋訪是學校德育實踐的重要形式,學生在尋訪中發現、感知、內化。如學校開展了生活中“線”的尋訪,尋找生活中有哪些涉及規矩的線,斑馬線、銀行里的“一米線”、車站里的候車線……為什么要設這些線?人們遵守規則的現狀如何?我們能做什么?通過尋訪,學生更了解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規則內化于心,在尋訪中德育悄悄浸潤心靈。
三是通過“講”“引”“帶”來弘揚發展道德。德育資源的開發,必須源于生活、融入社會,從而進行生活化的德育。一要發揮教師的教育、引領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社團活動。如2019年1月16日,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微信公眾號推送的一名學生感人微信:《“我媽媽是外賣配送員”,這個男孩的告白看哭了多少人》,學校以此為德育的重要契機,第一時間組織學生觀看、討論,微信公眾號也進行了宣傳,通過典型事跡弘揚正能量,樹立榜樣,引領成長。二要挖掘和打造德育資源傳播平臺,善用、活用、巧用網絡媒體平臺。如2015年的“萬國風情”主題研究,2016年的“民族文化”主題研究,2017年的“傳統運動項目”主題研究,2018年的“二十四節氣”主題研究。不同的主題,不同的道德形態浸潤,為學生“德性”展現提供了舞臺,拓展了德育的領地和場域。
在信息化時代,德育資源的開放性也是當代德育的一個基本特征。開放就是要擺脫課本的束縛,走出校園,貼近社會;開放也就是要進行德育方式和德育觀念的變革,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等,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唯有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才能成就自我的強大;唯有不拘一格利用德育資源才能煥發德育應有的魅力,才能使心靈世界因豐盈而具有深厚的德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