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書法創作論中有兩個重要觀點,一是“意在筆前”,一是“無意于佳”。二者看起來似乎相矛盾,其實是指在創作的不同階段,或不同風格類型的創作中,書寫者應有或宜有的意識狀態。認清這兩種觀點的真實含義及其相互關系,對學習書法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書法創作中的“意在筆前”問題,古代書法家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傳為晉代女書家衛鑠所撰《筆陣圖》云:“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后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后者勝。”這里談論的雖然是執筆問題,但最早提出了“意在筆前”的觀點,強調作書之前要有理性的藝術構思,構思預示著藝術創作的成敗,意味著作品藝術價值的高低。傳為王羲之所撰《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對這一觀點詳加闡述,曰:“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型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又《書論》曰:“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結思成矣。”這里所說的“意在筆前”有更為具體的闡釋,所謂“凝神靜思”與“貴乎沉靜”,都指出了一種聚精會神、靜想沉思的創作心態,要求書寫者在下筆之前對于字形大小、筆畫安排、篇章布局等加以周密的考慮,即如后人論畫中所謂的“成竹在胸”,如此下筆寫成的字便能表達書家的意趣旨向,富于變化和韻味。
具體地說,“意在筆前”指的是在創作之前對作品的布局形式、書體選擇、字形大小、結構安排、用筆方法、墨色變化等作預想和設計,以便在書寫時能夠更加從容。當下,書法實踐包括展賽投稿、筆會交流、日常書信、自由創作等。特別是對于展賽投稿和自由創作,經過專業訓練的書家會不自覺地在書寫前進行一系列的安排和布置,對于作品想要表達的藝術效果給予設定。由于書法下筆成型且不可修改涂抹,這種帶有預設性質的“意”在書法創作前是非常必要的,將提前預設的“意”帶入書法創作的過程中,以“意”帶動“筆”,方能在整體上達到預想的藝術效果。
宋代書法的發展進入“尚意”時期,文人士大夫突出意趣的追求與個性的崇尚,蘇軾的論述堪稱當時尚意書法觀念的綱領。在創作心態上,蘇軾反對刻意作書、一味求工,其《書論》有云:“書初無意于佳乃佳。”在蘇軾看來,書作的佳美,并非只在形態的精工,更在于意蘊的充沛。因而只有不刻意于形態的營求,而“浩然聽筆之所之”,一任情感意緒的自然流露,方能揮灑出天真爛漫、意趣盎然的書作來。在具體的書寫技巧上,宋代米芾則多有論述,其《海岳名言》中反復強調“無刻意做作乃佳”“安排費工豈能垂世”。米芾在書寫中極重“天真”“自然”,提倡要避免人工雕琢和矯揉造作。宋人的這一創作思想影響深遠,項穆《書法雅言》曰:“夫字猶用兵,同在制勝。兵無常陣,字無定形,臨陣決機,將書審勢,權謀妙算,務在萬全。”項穆把作書比作用兵,認為“兵無常陣,字無定形”,所以并不需要“意在筆前”,而是應該隨機應變,“臨陣決機,將書審勢”最重要。清代王澍《論書剩語》曰:“作字不須豫立間架,長短大小,字各有體,因其體勢之自然與為消息,所以能盡百物之情狀,而與天地之化相肖。有意整體與有意變化,皆是一方死法。”王澍認為作書不可“豫立間架”,而要自然無為。
可見,蘇軾、米芾、項穆、王澍等人在書法創作中提倡自由精神,不愿意受成法所拘,要求在書寫時不刻意安排,不做設想,完全出于一種“隨機迸發”的情狀,直抒胸臆,聽筆所致,以盡意適性為快。實際上,書法創作是一種奇特的藝術創造活動,書寫時的瞬間發揮不可能如書寫前的設想完全一致,書法作品會因人、因時、因紙墨筆、因書體而異,出現不可完全復制的藝術效果。因此,以“無意于佳”的狀態進入書法創作,不僅能擺脫長期訓練所形成的對于用筆方法、結字方式的固定化審美,在不經意間揮灑出“神來之筆”,更能真實地表現出書家的學識、涵養、性格和創作時的心態、情緒。這種追求任意、天然、隨機、和諧,甚至自由浪漫、狂放恣肆的感覺和狀態,是書家的人格在書法藝術創作中最直接的表現。
表面看來,“意在筆前”的“有意”與“無意于佳”的“無意”相悖,但在書法創作中,二者其實存在著互補關系,故應辯證地看待“有意”與“無意”在書寫中的運用。
書法的基礎訓練和創作狀態是相輔相成的,基礎訓練是達到良好創作狀態必不可少的前提準備,創作狀態的好壞決定著下一步基礎訓練的方式方法。基礎訓練相對理性,包括實臨、意臨和仿作,就實臨來講,需要對古代法帖進行深刻的分析和對比,將眼中所見準確地表達在自己的筆下,這就需要書家做到“意在筆前”,在下筆之前想好筆畫的位置,運筆的方法以及整幅作品的章法形式,如何盡可能做到與原帖一致,需要一系列的安排和設計。而創作狀態則相對感性,是建立在基礎訓練之上的瞬間發揮,此時書家心中應當已經有無數單字造型素材和靈活的用筆方式,而具體的書寫軌跡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其中客觀方面如紙張生熟程度、毛筆軟硬程度、墨汁干潤程度等,主觀方面包括書家對于書寫內容的理解把握以及書寫當時的心態和情緒。因此,創作狀態是隨機生發的,前期構思早已成為書家此時的心理定式,以“無意于佳”的思想進入創作狀態,方可得心手雙暢之境界,將平日基礎訓練的積淀更好地發揮出來。
書法創作過程中,書家的構思是書法創作的啟動階段,它作為瞬間書寫的準備,包含書法文字素材選擇、書法意象體驗和書法形象規劃這三個基本要素,這里的精心構思即“意在筆前”。而書寫時的瞬間發揮,則是書家長時間精心構思的自然迸發,自然迸發即是“無意于佳”、隨機應變。因此,一件成熟的書法藝術作品的創作,“意在筆前”和“無意于佳”應在其中分列前后,共同發揮作用。
當今,書法創作逐漸走向純粹藝術化,少有完全以實用為目的,特別是在展廳效應影響下的書法作品,多是經過反復打磨、精心設計的成果。當下書法作品多講究獨創性,注重在創造書法意象或塑造書法形象時的獨立構思,這種“意在筆前”的構思必須以書家長期的技法訓練為基礎,以形成特定的書法形象,這類具備現代藝術創作意識的書法作品風格在當今備受歡迎。
但是,書法作為一門文化層面極高的藝術,是借助特定的文字書寫方式來傳達書家的思想和情感的,是書家人格的外在表現,書法創作不能完全被“意在筆前”的思想所控制,否則書法將僅僅是文字書寫的技巧。書法創作前期的鋪墊,不僅要有“技”的訓練,還應有“道”的修養,其本質是書家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自我塑造。以“無意于佳”的思想進入創作,其時書家不再受到筆墨技巧的干擾,書家的理想人格追求便會不自覺地流淌在筆下,透過書家所塑造的書法形象而顯現出來。這類書法作品往往能區分書法藝術大師和一般書法家的根本所在,能夠反映特定社會歷史背景下的書法藝術哲學觀念,這對于書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