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概況】《行穰帖》為唐代的雙鉤填墨本,東晉王羲之草書作品。硬黃紙本,縱24.4厘米,橫8.9厘米,2行,15字。草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觀典賞析】《行穰帖》為王羲之草書中最為奔放爽暢之作,顯示著其書筆勢由內擫向外拓的跡象。突破以單字造型單位的舊法,有以兩字為一個造型單位,形成“字群結構”,突出筆勢放逸生奇的品格。其字與字大小懸殊前所未見,且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多變,開王獻之“尚奇”書風之先河。筆畫厚實,不顯鋒棱,故前人稱其有篆籀意味。其線條形態飽和豐滿,筆勢以按為主,線質圓厚滋潤有重量感。《行穰帖》線條外形很多呈“腰鼓形”“香蕉形”或非常規形狀,與宋代蘇軾、元代趙孟頫以后的平推平拖注重首尾頓挫的技巧動作,以及唐楷盛行以后的注重頭尾頓挫回鋒、行筆平推平拖,大不相同,留下了最真實最形象的“晉帖古法”“魏晉筆法”的線條豐富形態。《行穰帖》頗有雄渾圓融之氣。元代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寫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突出“雄秀”二字,恰到好處。
【作品概況】《快雪時晴帖》是東晉王羲之行書,書札,內容是寫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紙本墨跡。縱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末行“山陰張侯”可能是收信人名字,本在信箋封面,在此與原跡一并摹在同一張紙上。清乾隆皇帝把此帖和《伯遠帖》《中秋帖》的晉人三帖,一同收藏于養心殿中,并御書匾額“三希堂”,視為稀世珍寶,《快雪時晴帖》被乾隆視為“三希”之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觀典賞析】《快雪時晴帖》為存世王羲之唯一書法真跡。筆法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閑逸豫。從筆勢看,勢巧形密,搖曳生姿,“羲之”向左“頓首”向右,“快”字左右相向,“雪”右顧“時”左盼,“安”如坐,“善”字喜氣從中而起,“果為”相連等等,富有韻律美感。與王羲之其他行書不同,此帖用筆尤為圓潤,提按頓挫的節奏起伏與彈性感較平和,而且結體偏方形,平穩飽滿,似山蘊玉,骨力中藏,寓剛健于妍麗之中,寄情思于筆端之上,達到了中和之美的極致。明代書畫家詹景鳳稱其“圓勁古雅,意致悠閑逸裕,味之深不可測”。元代趙孟頫曾稱此帖為“天下第一法書”。乾隆評價此帖“天下無雙,古今鮮對”“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最后的“山陰張侯”四字與正文筆法不合,一般認為或為后人添加,或為臨摹者自稱。

【作品概況】《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行書。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召集名流志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今紹興)風雅集會,與會者各抒懷抱,多臨流賦詩37首,抄錄成《蘭亭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王羲之趁著微醉酒意,即興寫成序文手稿,即《蘭亭集序》,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人生感慨。此序內容寫得好,書法寫得更好。據傳王羲之酒醒后,覺得此作文書特好,重新書寫了幾遍,竟然無一趕上。《蘭亭集序》真跡因唐太宗李世民極愛而隨葬昭陵。石刻拓本中,摹刻最善,流傳最廣,最負盛名的首推“定武本”。傳世唐摹墨跡以唐朝馮承素臨摹的“神龍本”最為著名,最接近王羲之的真跡,共28行324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觀典賞析】《蘭亭集序》是王羲之50歲時的得意之作,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表現了王羲之的氣度、風神、襟懷、情愫,是古代駢文的精品。金圣嘆說:“此文一意反復生死之事甚疾,現前好景可念,更不許順口說有妙理妙語,真古今第一情種也。”清翁方綱曾在《落水蘭亭》卷后以楷、隸、行諸體題跋30段近6500字,堪稱題跋之最。《蘭亭序》表現了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很完美,用筆隨心所欲而萬法俱備,20多個“之”,字字不同。全篇節奏自然和美,有如天成。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喻其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董其昌稱其“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郭沫若與高二適曾就《蘭亭序》真偽引發大爭論,直至毛澤東說“筆墨官司,有比無好”才平息。最終仍以高《蘭亭集序》是王作作論。《蘭亭集序》是中國書法史上聲名最顯赫、影響最深遠的書跡,自唐宋以來,習書者必臨《蘭亭集序》,甚至有人終身臨習不止,行書第一經典的地位不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