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芯蕊
(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第四中學,寧夏 中衛 755200)
前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和推進,人們對初中數學學習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注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以及核心素養;另一方面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課堂地位,基于以上幾點要求,通過將分層教學法應用于初三數學教學中已經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師將學生學習的不同水平以及能力情況進行分層,制定相應的教學學習內容以及教學方案,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自身最大的努力進行數學學習。
就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水平,學習方式,對學習是否有興趣以及學生之間學習能力都存在著一定的不同之處。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際分層教學之前,首先就是充分分析學生之間不同情況,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基礎知識學習程度等綜合考慮,分成三個層次進行教學,在這三個層次中的學生,教師要隨時根據學生教學學習中的表現進行調整,從而鼓勵學生能夠朝向更高的層次努力進步[1]。
數學教師在進行實際分層教學之前,首先就是了解每一位學生學習情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設定相關的教學學習目標,學生學習情況不同,相對應的教學分層目標也就不同,通過將教學目標進行分層的形式開展數學教學,能夠在教學學習內容上有目標性的開展教學。另外,教師對于相同教學內容也要進行針對性目標分層,然后教師通過分層后的教學目標在進行實際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困難程度對不同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能夠在自身原有的知識水平上有進一步的提升。
例如北師大版九年級數學教材中教師在講解“一元二次方程時”可以將本節課教學分成三個層次進行教學講解,對于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主要講解本節課所學的基本公式以及如何應用公式進行相關的計算。對于數學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主要教會學生在基本公式的基礎上更深入的理解教學內容,通過所學知識能夠解決生活實際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不僅要求他們不僅會將數學理論知識應用生活實際中,還要通過所學往生活實踐方面進行擴展,一方面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熟練應用于實際習題中,另一方面,學生不僅能夠完成自身學習目標,提升數學學習水平,還為此獲得學習成就感。
將課后作業進行分層主要是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層次課后作業。對于數學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根據教學所學布置一些關于基礎知識的作業,讓他們能夠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掌握教師所傳授的基礎知識,一方面不會增加學生學業負擔,也不會打消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性質。對于數學學習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基礎知識上提供一些稍有點難度的習題,使學生通過課后作業鞏固自身所學的數學基礎知識,還能夠通過習題探索到數學的樂趣。對于數學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為他們提供一些有一定學習難度的課后習題,進一步培養這一部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以及對學生進行擴展性的知識認識,培養更加優秀的數學人才。
例如教師為學生布置北師大版九年級教學試卷作業時,將試卷分為三部分,要求數學基礎差的同學做好試卷中基礎性的習題,掌握數學基本運算方式,如有能力可以嘗試做更加有挑戰性的習題;要求數學基礎一般的學生能夠熟練解答基礎性數學問題以及負有一定挑戰性的數學問題,進一步掌握基礎知識以及教學擴展性的學習內容,并嘗試去完成難度較大的習題;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則需要他們完成整套數學試卷,一方面要求他們學會分析數學問題的結構,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鍛煉他們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在當代教學中,教學評價已經逐漸成為教學學習組成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有效實現教學教師教學目標,保證教學效果[2];另一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個人學習能力進行側面評估。而教學評價分層主要是指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個人學習實際情況以及平時的學習表現等做不同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式,另外,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能局限于學生的考試分數和教師的教學評語上,還要充分利用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鼓勵上,因此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善于發現學生的學習閃光處,通過各種贊揚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具體來說,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除了表揚他們的學習成績和數學能力之外,還要下意識的引導他們看到自身的不足之處,進一步改進自身不足,對于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教師應該將他們的優勢之處與進步的地方做出一定的評價,積極鼓勵他們改進自身不足之處,提高對數學的學習信心,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不斷進步。
總結:綜上所述,作為教師應該轉變數學教學觀念,積極創新數學教學模式,通過利用分層教學法結合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由于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不同,教師要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以及相關問題,從根本上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于教師的教學成效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從而更好的促進數學教學事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