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樂
(河北保定師范附屬學校,河北 保定 071000)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探索和建構新型的教學模式,必須體現現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它要遵循如下基本原則:一是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要從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活動的導演者;二是學生地位的轉變。學生要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三是媒體作用的轉變。把媒體從原來作為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識工具;四是知識分析講授過程,轉變為讓學生通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意義建構過程來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網絡學習空間的構建,使網絡教學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更真實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以下五個方面為實施網絡教學及在線學習的優點所在。
網絡教學最大特點是它的實時交互性,實時交互性是指在網絡上的各個終端可以即時實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之間,通過課件還可以有效地獲得圖、文、聲、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師生之間的交互可以獲得教師的指導,學生之間的交互可以進行協作學習,這種雙向交互活動不僅使學生通過視、聽手段獲取教學信息,而且它還代表著一種學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興趣。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交互學生能及時地了解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并按要求調整學習,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質量與效率。
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共享資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軟件的共享,核心是軟件的共享,網上資源豐富多彩、圖文并茂、形聲兼備,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可輕松自如地在知識海洋中沖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神奇的網絡環境,對教育個性化的形成,對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對實現教學過程要素關系的轉變,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多媒體網絡融超媒體和超文本于一體,集圖形、圖像、圖表、聲音、文字于一體,有利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
傳統教學的中心是教師教,網絡教學的中心是學生的學,在網絡教學中,教學不再是滿堂灌,學生的學習應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學生之間也應是自由的,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組織、調控,并以作業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至于學生的步調、方式、進度、內容的數量和難易程度等則由學生本人決定。
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風格、學習的起點等決定了教學目標的多樣性,在傳統的“教學流水線”上難以實現因材施教,網絡教學克服了這些弊端。多媒體網絡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真實的情境,將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現象帶進了課堂,學生的學習效率將得到提高,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該平臺探索性將教學資源與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力求建成一個高集成、自增長、互動性好的資源平臺。下面對平臺功能做概要說明:
“教學信息化平臺”平臺是B/S架構,用戶通過瀏覽器即可瀏覽資源信息,通過鍵入網址進入資源庫平臺,用戶可在平臺首頁選擇要瀏覽的子模塊。平臺集各專業資源于一體,在一個系統的平臺環境下即可完成各種專業資源的瀏覽及下載。
由于整個平臺是集成化的,因此,可對平臺的7個模塊進行 “一站式”多樣化檢索。以平臺為中心進行多渠道收集共享資源信息,提供簡單檢索、高級檢索、導航式檢索、關鍵字檢索等多種資源檢索方式,使用戶準確、高效地查找所需資源。
如在平臺可以進行教師的作業發布及學生作業上傳、在線考試及測試、e-Portfolio等。
作業發布及上傳功能:教師可通過平臺發布作業信息,學生可在教師指定的欄目中自己上交作業;教師可對優秀的學生作業審批后,再上傳作為學生學習參考樣本;專業負責人、教學管理人員也可通過學生的作業信息,考查學生課下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質量等。
自增長為該資源庫資源積累的有效機制,鼓勵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平臺的建設者。平臺通過會員制的實施,設置積分獎勵制度,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以此動態擴充資源及信息內容,實現龐雜資源的快速入庫,使平臺得以高效的資源積累。
平臺以邊建邊用邊完善為原則,實現資源的動態擴充,由學生、教師、企業等多方共同完成資源建設。會員可在有發布權限的欄目中發布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和動態添加,通過簡單操作,即可完成資源的發布和上傳,做到單個資源的添加和批量資源的導入。上傳資源時,在完成資源基本信息設置基礎上,可通過自行設置訪問密碼,為自主版權資源維護提供保障;還可通過設置資源的關鍵字,為資源快速檢索提供便捷;設置轉向鏈接,為外部資源的引用提供渠道;上傳多種資源格式,為資源的有效傳遞提供基礎。
通過“教學信息化平臺”建設,將分散各處的優質資源信息有效整合,在統一平臺下共享復用,使用戶最大限度共享優質資源,減少大量的、重復性的網絡搜索及甄別的煩瑣工作。
總之,網絡空間學習平臺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科學的保障,使得我們的教學更加快捷、有效,使學生學習方式也更加豐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