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波
(羅甸縣民族中學,貴州 黔南 550100)
中國迎來了史上最困難的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這一波改革,有力地推動了藝術教育的進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課程的歷史性轉變,從學科為本,以知識為基礎,發展到關注每一個學生,也為音樂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教學生,而且要使學生快樂地、熟練地、主動地學習。教師應該關注“如何使學生積極學習”、“如何培養學生的好習慣”等話題。畢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毋庸置疑的。新音樂課程內容更加注重加強音樂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的聯系,同時降低對原有專業知識的要求,但是這個轉變對老師來說要困難的多,因為有了廣泛的知識,課程準備量就會大很多。在學習音樂作品時,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歌曲的來源,它所反映的時代背景,以及歌曲中的愛國主義的表達。每首歌對學生來說都是熟悉的,但教他們唱歌并不是我們最終的教學目標,而是通過欣賞學習和延長這類歌曲來叫他們,用情感去感動他們,新音樂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和新的思考。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是適應技術發展和社會文化變革所需,提高教育質量的客觀需求,是國際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推動素質教育是必然要求。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基礎教育課程每天存在明顯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學校教育過于強調知識轉移,忽視了學生的社會性、價值觀和創造性;從學生的經歷來看,課程內容“復雜、困難、片面、陳舊”且過多重視書本知識,目前的課程設置在核心學科知識方面,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學科太多,忽視藝術與道德之間的科學聯系,忽視學科之間的整合與關聯;過于強調要求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的教學,不尊重學生,缺乏獨立的探究和合作學習機會;過分強調教育評價概念的評價和選擇功能,不忽視促進學習者的發展和評價,提高教育功能;課程過于注重管理,強調團結,忽視了地方和學校課程管理的作用和國家課程發展的主導地位。
對于大多數的中國學校來說,他們更加注重的是應試教育,因此對于音樂這門基礎課程并不在意,這使得初中音樂地位較低,常常會被忽視。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注意到音樂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新課改后,初中音樂逐漸的得到更多的重視,故教師在音樂課上增加了更多的內容,比如一首曲子的創作背景,作者簡介以及音樂的發展過程等等。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但是卻并沒有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對于音樂技能方面的內容并不是很多,造成了基本音樂能力的不足。
初中音樂的課程教學往往忽視基礎訓練。經過對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的調研,發現很多教師很少注意學生的基本訓練,訓練不規范,他們認為這些東西枯燥無味,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上。而且還會有一些學習上的不良習慣(如不熟練的閱讀音樂,死記硬背等),音樂訓練和潛在問題將一直伴隨著學生為扭轉這一局面,新課程標準的深入改革,使地理教學目標、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得到提高,提高地理教學效果,滿足經濟社會對教師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
加強對基本音樂技能教學的重視任何一門課程都需要注重基礎的培養過程,而對于音樂這門課程來說基本的音樂技能是為了提升音樂素養,包括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這也成為了初中音樂課程的教學重點。如果想要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教師在自身能力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對于識譜能力的訓練,對于每節課的課程安排要連貫,不要脫節,每次上課教授新的內容之前都要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回顧,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們形成一個完整的音樂體系,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提升學生的基本音樂技能。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音樂技能的合理搭配,教師給學生搭配一些音樂欣賞,借此來培養審美技能。
結論:音樂目前在教育課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音樂課堂的開展,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陶冶了情操,對萬事萬物的看法也會表現出不一樣的動態,使其學習成績得到提高,從音樂中去學習,在學習中感受音樂,兩全其美,使其音樂課堂更加活躍精彩。隨著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音樂教學的探索和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改革中,有必要遵循音樂教學的客觀規律,同時也要突出教師教育的正常特征。因此,作為音樂教學的教師,他們應該不斷創新,更新教學觀念,尋求有效的音樂教學模式,以適應新世紀現代音樂教育改革的需要,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