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resilience),也被譯成心理彈性,有眾多的定義。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都認同韌性不是部分人的特殊能力,而是人類適應系統的正常功能,其核心是指壓力或逆境下的積極適應。近年來,研究者認為接受韌性的具體領域定義(如社會、學業、情緒等領域)更有用,可能對人的發展產生更富針對性的見解,情緒韌性(emotional resilience)的研究應運而生。著名情緒神經科學家戴維森認為,情緒韌性是指個體在壓力和逆境下產生積極情緒的能力,以及從消極情緒體驗中快速恢復的能力。
青少年在學業、情緒、人際關系等各方面都面臨一定的壓力。因此,提升他們在壓力情境下應對負性情緒刺激的能力、產生積極情緒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情緒韌性良好的發展,對促進青少年應對挫折、積極適應很有價值。筆者認為,從情緒韌性的定義與本質來看,情緒韌性主要體現在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之間的平衡。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培育積極情緒是提升情緒韌性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積極情緒研究的權威學者弗雷德里克森指出,讓我們生機勃勃的積極情緒包括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勵、敬佩和愛等。綜合已有研究與工作實際,筆者建議可從以下3個方面來培育學生的積極情緒,進而提升學生的情緒韌性。
對學校而言,要創設各種機會與平臺,讓學生能經常體驗到積極情緒。可以建立一些學生社團,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發揮與利用自己的優勢,尋找機會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憑借自己的優勢做事;建設溫馨、和諧的校園文化,引導學生與同學、師長建立安全、溫暖、可信賴的關系。
對家長和教師而言,要注重孩子心理能量的激活,讓他感受到人生的希望與自然的美好。引導孩子樹立目標與未來的夢想,以激勵當下具體的行動,推進每天目標的實現與動機的激活;有條件的話,可帶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享受自然的美好。
對學生自己而言,要學習一些培育積極情緒的方法,在遇到挑戰時能建構并靈活運用心理資源。比如:分享快樂,養成與親人或親密朋友分享好消息的習慣;保持真誠,讓積極情緒發自內心、具有真實性;找尋意義,要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更加頻繁地找到生命的積極意義;珍惜福氣,看到平凡的事情中值得珍惜的那一面;表現善意,做志愿者、幫助他人等;追隨激情,帶著激情生活,找到讓自己獲得心流(flow)體驗的有價值的活動;打開心靈,保持思維的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