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的媽媽是個急性子,尤其在對待孩子的學習時很著急。她認為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成績差就考不上好學校,也不會有好工作,孩子就沒有好前途。所以,只要小林寫作業,媽媽就坐在旁邊“陪伴”,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這天,小林開始寫作業了。不一會兒,媽媽便指著小林的作業本大聲說:“你看你這個字寫得難看死了,擦掉重寫。”小林皺著眉頭,擦掉媽媽覺得不好看的字。又過了一會兒,媽媽臉色難看地指著小林的本子喊起來:“你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題目都做錯,笨死了!”小林忍不住哭起來。媽媽更加生氣了:“哭!哭!哭!就知道哭,哭能把你的成績哭好嗎?連作業都寫不好,你還能做好什么……”每一天,小林都是在媽媽這樣的“陪伴”下膽戰心驚地寫作業,擔心自己做不好被媽媽批評。但是,小林越擔心,錯誤就越多。
到后來,媽媽一讓小林寫作業,他就皺著眉頭,極不情愿地坐到書桌前,甚至和媽媽頂嘴。還有幾次,小林撒謊說老師沒有布置作業。這讓小林媽媽很困惑,她覺得自己特別負責地對待孩子的學習,也付出了這么多的努力,為什么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這樣的結果讓小林媽媽每天愁眉不展,甚至出現失眠癥狀。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小林媽媽的情緒狀態——焦慮。她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有一些特別執著的信念:要求小林的作業“十全十美”,必須全對;認為小林“作業寫不好,就什么都做不好”的概括性評價;還有“成績差就考不上好學校,也不會有好工作,孩子就沒有好前途”的糟糕至極的想法。在這些不合理信念的影響下,媽媽對小林的學業緊張不安,陷入了強烈的焦慮情緒之中,并且不停地對小林念著“緊箍咒”。
在媽媽強勁的“緊箍咒”模式下,小林和媽媽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每天都膽戰心驚,擔心自己做不好,也慢慢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表現出害怕學習的狀態,有時甚至逃避學習。焦慮情緒就像一個“緊箍咒”,深深禁錮著家長和孩子的內心。
焦慮作為人類的一種情緒,有它自身所具有的功能。適當的焦慮能讓人們更好地投入工作學習,收獲較高的成就;如果人們長期處于過強的焦慮情緒之中,不僅做事效率降低,還會影響身心健康。
在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家長對待孩子的各種表現都異常緊張、擔心,一旦發現孩子的表現達不到自己的期待,就會以激動的語氣去批評孩子,讓自己經常處于“火山爆發”的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創立的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人們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信念有關。如A、B兩個人走在路上,迎面走過來兩個人的同學,他沒有和A、B打招呼,而是徑直走過去了。A覺得那個同學可能有什么急事,沒有注意到自己,是人之常情;B卻覺得那個同學太目中無人,所以他很生氣。在這些想法和看法的背后,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一個人持有的不合理信念越多,受負性情緒的影響也就越大。
家長的焦慮情緒不僅會影響自己,還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家長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身的這種焦慮會通過言行傳遞給孩子。當孩子接收到這些緊張、焦慮的信號時,他的內心也充滿了不安,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在這種情緒體驗的長期影響下,孩子也會產生焦慮情緒,會逃避給他帶來焦慮感的事件,甚至影響個性發展,產生自卑心理。由此,焦慮情緒在親子之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心理學家韋斯勒進一步總結了不合理信念的三個特征: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當被負性情緒困擾的時候,首先,我們可以嘗試覺察當這個負性情緒出現時,伴隨我們的不合理信念具體是什么(what);接著,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會有這個不合理信念(why);最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怎樣去處理這些不合理信念(how)。如可以理性地告訴自己,“這些信念是不合理的,我要勇敢地和它們說再見”,從認知的角度斬斷不合理信念對自己情緒的困擾。另外,還可以嘗試多角度看待問題。如應對孩子的作業問題時可以這樣想:畢竟孩子還小,作業出錯是很正常的現象,可能這次作業的難度比較大等。家長經常以這樣的方式應對不合理信念,合理的信念就能慢慢建立起來,焦慮情緒也能得到緩解。
很多家長在不合理信念的支配下,對孩子的學業抱有過高期待,當孩子不能實現時,家長的表達方式就是將自己的焦慮情緒簡單粗暴地發泄出來。所以,我們有必要思考一下:家長應該以什么方式表達這種期待?如何既讓自己平心靜氣,又讓孩子以愉快的狀態去挑戰學習任務呢?
家長可以試著覺察:自己焦慮而對孩子發火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哭哭啼啼?還是最終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問題,愉快地完成學業任務?答案當然是后者。這樣想了之后,讓自己做10個深呼吸,轉移當下的焦慮情緒。穩定自己的情緒狀態后,再調整對孩子的表達方式,以比較平靜的狀態去鼓勵孩子。如孩子平時的書寫不是很工整,但某一次他的字寫得比以前好了一點,家長就可以抓住這樣的時機來鼓勵他。家長可以真誠地對孩子說:“我看你剛剛在寫字的時候一筆一畫寫得很認真,所以這次作業的書寫比原來進步了很多。如果以后還能像今天這么認真,你的字肯定會越寫越好!”在這個表述中,有家長對孩子能做好的信心;有對孩子好的行為的肯定;有對孩子好的品質的認可;還有對孩子未來的美好期待。當孩子接收到家長給予的鼓勵話語時,他的情緒是開心愉悅的,他的內心能體驗到成就感、力量感和滿足感,對于家長的態度也是友好的,對待學習任務時能以愉快、自信的狀態去挑戰。正如羅森塔爾效應所描述的那樣:家長對孩子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的效果。伴隨著這種期待,家長表達出來的語言和行為是理解孩子的,這會讓孩子感受到支持的力量,促進孩子學業或者其他方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