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彈戲牡丹,一揮萬重山;一橫長城長,一豎字鏗鏘;一畫蝶成雙,一撇鵲橋上;一勾游江南,一點茉莉香。”歌曲《龍文》文辭典雅,曲調悠揚,歌詠了華夏文明的氣魄與中國文化的氣派,更傳遞出中國書法審美與文化的向度。余秋雨先生亦言,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唐詩、書法、昆曲,是中國人的三種“癡迷”。可以說,中國書法是華夏文明的經典標志,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瑰寶,更是中國人的精神舍利。
書法與漢字共生共融。伴隨著漢字的交流、記錄和傳播,書法也不斷發展、嬗變和優整,從甲骨文、金文演變為大篆、小篆、隸書,乃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孕育出漢尚氣、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的審美意趣,呈現出“無色而具圖畫之燦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的獨特樣態。書法與傳統文學相應相和。大量的詩詞歌賦與書法互為載體,在審美感染中相互生發,在思想意蘊中相得益彰。眾所周知,古代書法家大多兼具文學家的身份,在他們的筆底,書法借助文學愈發靈動,文學借助書法愈發厚重。中國書法與中華文化水乳交融。“天人相應”思想,使書法追求“得天趣,通自然”;“中庸之道”文化,讓書家在翩然走筆間“掌度、布道、優術”,追求一種和諧與統一……無可厚非,學識修養是書法藝術升華的基石,它對于成就書法藝術造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具備較高的學識修養,才能激發強烈的創作意識,以及敏銳的靈感和悟性,筆底自然將意蘊揮灑在紙上,獲得瀟灑風流之美以及字里行間之趣。
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兒童立場的書法學習,應基于兒童,成全兒童。腦科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是知情意行的綜合體。面對未來的挑戰,兒童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素養,換言之,兒童認知世界應是整體的、立體的。課程是學校為實現人的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應是教書育人的優質產品,應是學校給予兒童最真摯的款待。當博大精深的書法文化作為一門課程呈現在兒童視界中,怎樣變書法技能訓練為書法文化涵養,怎樣讓書法課堂教學更具廣度與深度,真正助益兒童的綜合性學習,值得我們共同關注和聚力探索。
兒童在左,書法在右。當我們的視角更開闊,當我們的課程更融合,當我們的項目更深化,那搦管習書的孩童,將盡情徜徉在澄凈清朗的“書法文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