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實驗小學校 李文奇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現今學生個體差異性明顯,而實施開放性教學作為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興趣為導向的重要教學手段,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而言對于減少學生差異性有著顯而易見的特征。
在我眼里要改變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必須沖破課程、課本的局促,把學習的觸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延伸到更為廣闊的社會實踐中去。我就開放性的語文教學的三大特點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不僅是知識和內容的載體,同時也是學生跟隨教師一起探索世界、體悟生活的過程。換言之,教師和學生同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實踐者。因為開放性課程觀的預設之一就是每個學生都是具備經驗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個體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他們在和師生互動中的見識要比從教材上學到的多。也有學者指出,課程是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境、教學情景等諸要素形成了一種共同生態系統。這一特點在我教學三年級下冊《恐龍》一課時,深有體會,這是一篇說明文,并且是學生入學以來學習的第一篇說明文,那教給孩子什么,成了我備課的關鍵問題。我并沒有按照書本的固定一段段的講解,而是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自己寫寫恐龍,看看你要寫恐龍什么,你想知道恐龍哪些知識,讓學生參與到課程的編排中來,學生不但有了學習積極性,更能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是課本的主人,學起來更帶勁!
在開放性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站在講臺上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是和學生一起開展學習的朋友,它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利于改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接手自己班級的一年后,發現他們的默寫相當差,但是看著他們認認真真完成的抄寫作業,我的批評又無從下手。于是,我反思是否教學方法有問題,之后的半年,我都讓學生自己劃詞語,給他們足夠的自主性,開放性,驚人的發現——孩子們劃的詞語也不比我少,而且默寫成績一次比一次進步,可見,教師這為引路人,如果能引好路,做個開放的“教師朋友”,那還有不愿意學習的孩子嗎?
開放性教學無異于帶來了一場學習的革命,這場學習革命的焦點就是開放的學習觀。教學不但要以學生為焦點,同時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盡量將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教師在學習中只發揮指導、組織和協調的作用。例如,對低中年級學生,我們可以廣泛地選擇一些圖文并茂的童話、故事、科普作品等,讓學生們從中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培養愛看書的習慣。高年級則要介紹情節曲折的小說、名人傳記、科普類書籍等等,推薦的書目面要寬,量要大,讓學生有廣泛的自主選擇的余地,學生開放地看書,才能由教師推薦變為自己尋覓,這才會有質的提升。
良好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習事半功倍,幫助學生養成探索和創造的習慣。開放性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能夠展現時代性,反應孩子發展的興趣,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在實踐中,針對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相對不足這一特點,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弱化理論的抽象性,增加生動、豐富的實例,力圖增加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春》一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遐想。“春天在哪里”?“春天有什么特征”?教學內容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可能提供答案的豐富性上。這種發散性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開展主動思維,而不必拘泥于傳統的答案和單一化、簡單化的命題。
開放性教學倡導利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獲得豐富的體驗。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促進有效教學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多媒體技術代替不了各種教學組織形式和活動形式。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情境模擬等。我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排練課本劇,然后花了一節課的時間,請了四個小組上臺表演,學生聲情并茂的演出令人為之動容,臺下的學生絲毫沒有因為一遍遍的反復而感覺無趣,反而,他們能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指出臺上演員的不足。通過這類開放的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廣泛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
我在教學時一貫推崇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信任和學習成效的肯定,是對于開放性語文教學方式的一種升華。例如,我們教師可以采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及學生自我評價等。多元的評價方式可以加強學生間的橫向交流,令學生感到不是被老師、家長壓著學習,學習不是為了老師、家長,同時又可以滿足學生自我發展需要,可以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態度,讓學生從小培養自我反思的習慣,所謂“一日三省吾身”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吧。
開放性語文教學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教師在實踐中豐富并發展其內涵,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這樣學生學習差異性便會隨之縮小,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這種開放性的新型課堂秩序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著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動”起來,這一“動”一“靜”之間的“度”如何把握,未來將是我們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