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特色和底蘊,是引領學校健康發展的動力,是學校真正的競爭力。[1]每所學校都以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內涵、價值指向呈現自己的獨特氣質,并逐漸形成自身的核心文化。
南京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創辦于1918年。在歷經一個世紀風雨的育人路上,學校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一代代南衛人篳路藍縷,心系黎民疾苦,堅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與信念,以愛心譜寫生命教育的壯美篇章,以真情培育出數以萬計的醫療衛生行業人才。
有品質的職業學校發展必須依靠教育哲學的內隱和外顯來引領師生樹立正確的信仰,用信仰凝聚學校發展的力量。這種力量自覺或不自覺地流淌在師生言行之中,融入并逐漸形成學校的一種行動品質、一種精神追求。[2]
南齊時梁陽泉在《物理論·論醫》中有“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之論,指明“仁愛”是為醫者必備情操,因而中國古代稱醫術為“仁術”。唐代大醫家孫思邈著有《大醫精誠》,提出大醫必須具備“精”和“誠”兩種品格:“精”,因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醫者須有精湛醫術;“誠”,“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策發“大慈惻隱之心”,即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
基于古訓并汲取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核心理念,結合醫學職業教育的特色,學校以“以仁存心、大醫精誠”為本,提煉出“仁愛、精誠”的校訓?!叭收撸瑦廴恕?,體現為“仁德之心、仁術之能、仁人之行”?!叭实隆?,即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德;“仁術”,即扎實的學識、精湛的技能、博愛的情懷;“仁人”即人的全面發展。“精誠”,體現為習醫之人須“精勤不倦”“真實無妄”。
“仁愛、精誠”是南衛人的價值追求和學校人才培養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所有師生員工追尋的目標和價值。它不僅是學校管理的統領、隊伍建設的方向,也是德育工作的靈魂、課程建設的理想,是“南衛品質”的文化內核。
“仁愛”是一種情懷,不僅為醫者之必要情操,也是師者之必備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做好老師,有四點“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3]由于教育是“仁而愛人”的事業,教師只有具備仁愛之心,才會全力以赴地立德樹人,故而“仁愛之心”在四點特質中實居于統領地位。[4]
通過“仁愛”,教職員工推己及人,教育、感染學生,崇尚仁愛的“南衛品質”也成為實現學校教育成效的重要動力。
學校針對醫學專業特點,遵循“理論—實踐—理論”的認知規律,構建了以生為本的、學業與職業融合的“3.5+1+0.5”人才培養模式,并根據崗位要求持續更新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各專業緊密圍繞行業崗位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方式。護理專業建立了工學結合下“1+N”人才培養方式,“1”是培養通用型護理人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N”是特色方向群,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行業的特殊崗位需求,與醫院合作開設兒科、養老、助產、危重癥護理等特色方向課程。借鑒醫院“護理部—科護士長—護士”管理模式,形成“教師—學生負責人—學生”三級責任管理制。實施“任務引領、項目承載、人文滲透”的教學模式,以護理任務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以項目為載體設計課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養成教育和職業精神培育。
學校形成了學?!挡俊萄惺胰壛Ⅲw網絡化教學質量保證與監控體系。一是通過“五線三面一中心”抓教師的“教”?!拔寰€”即教學督導組、教學管理干部、同課程教師、學生信息員和全員測評系統;“三面”即督教、督學和督教學管理;“一中心”即“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全過程”,主要圍繞教學過程的“備課、授課、作業布置與批閱、課后輔導、學業評價與考核”五個環節,課前檢查課程標準、教材、授課計劃、教案和集體備課檢查,課中有推門聽課、信息員周報、教學巡視,課后有進度檢查、學委會議、教學文件檢查等,以及期中和學年的集中監測控制辦法。教學主要環節均有明確而具體的質量控制標準與規范,如聽課制度、評課制度、例會制度、調研制度、檢查與反饋制度、學分和考風督導制度、教學事故認定與處理制度等。制度標準統一,指標量化,具有可操作性。二是通過“三卡五證”抓學生的“學”?!叭ā奔磳W業警告、留級、頂崗實習資格,“五證”即畢業證書、職業(執業)資格證書、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普通話等級證書,以學分和證書為著力點,督促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其學習動力,全面提升學生專業素養。
學校文化是德育工作的靈魂。生命教育是“南衛品格”的應有之義,學校通過開展系列德育特色活動,培養新時代醫學生“知責之心、履責之行、盡責之舉”,讓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呵護生命。一是將德育與課程相融合。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努力實現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的高度融合:首先敬畏生命,理解生命的價值與尊嚴;其次在尊重生命的過程中獲得自尊、自愛與自我發展。二是將課內與課外相融合。仁愛之心的現實意義在于實踐。每年的“5·12國際護士節”,學校都會舉行隆重而神圣的授帽儀式,邀請資深護理專家、優秀畢業生和教師代表為學生戴上圣潔的燕尾帽,以此傳遞責任、擔當和生命的重托。學校要求學生在校期間每人至少參加20小時的志愿服務活動。“仁愛”志愿者服務總隊面向社會不同群體開展多層次志愿服務,全面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其中“愛之星”志愿服務隊連續多年受到南京鼓樓醫院的先進表彰。三是關愛他人與善待自我相融合。仁愛之心生成的基礎是自愛。心理學家艾·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我因為愛你而愛每個人,我通過你而愛這個世界,我由于你而愛我自己”。[5]五年制高職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學校在做好安全教育、衛生教育的同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專業學科的教學和滲透,課外朋輩相互輔導,幫助學生提升自尊、自信、自強、樂群的健全心理品質,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發展、自我認知、自我調適,快樂成才。
教師的仁愛之心,要求其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指引,內強自身素質,外促學生發展;要積極面對挑戰,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既努力提升自身的學問見識,又善于創造性地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同步協調發展,成為有用之才。[6]一是“智慧講堂”促進班主任專業化成長。智慧講堂以“自主研修—專家引領—問題探究—同伴互助—交流觀摩—實踐反思”為基本模式,以理論引領與實踐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加強對班主任全過程、全方位的引導和提升。同時,學校不斷完善班主任選拔聘任工作規范和績效考評等制度,打造了“校級德育優青(優秀青年教師)—市級德育優青—市級德育帶頭人”的班主任成長階梯。目前,我校共有市級“德育優青”“德育帶頭人”7人,名列南京市同類學校前茅,多名班主任在全國、全省、全市班主任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二是“名師工作室”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有7個市級以上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突出課堂教學教研和教師專業成長兩個領域,通過課堂教學診斷、學術交流、專業實踐等多種途徑,搭建教學教研平臺、教師成長平臺、輻射帶動平臺,成為集教學、科研、培訓等職能于一體的教師合作共同體、實踐共同體。
“南衛品質”的關鍵著力點在于學生。學校主動與具備條件的醫院在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就業創業等方面開展合作,通過創設醫院情境化課堂、醫學專業模塊教學、醫學專業知識水平/職業能力考評等多種途徑,將提升學生專業素養與培育職業精神相結合,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整合學校、醫院及醫療器械公司三方資源,建立“醫院課堂”,醫院影像中心成為教學、實訓和實習場所。在醫院,學生面對真實病人,分析真實病例,聆聽醫生講解,觀看技師操作,臨床一線的崗位要求和操作流程成為教學標準。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和康復、養老機構合作,開展“五化合一”人才培養,教學理實一體化、實訓臨床化、技能操作模塊化、畢業實習??苹?、職業素質養成一貫化,從五個維度將學業與職業相結合。
學校每年聘請大量臨床專家在學校擔任專業教師、實訓指導教師和教師培訓講師,在醫院或醫療機構擔任學生教學實習和頂崗實習指導教師。如醫療設備應用技術專業就讓學校專業基礎課程教師與醫院(企業)聘請教師共同“承包”專業課教學任務,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
學校和醫院分別成立實習工作指導機構。學校負責實習管理,有專職管理人員到各醫院巡視,實習生每月返校時教師會就實習問題進行重點教學和指導。醫院負責總體把關實習質量。學校的實習指導教師和醫院的臨床帶教教師共同設計評價方案,以崗位工作項目所涉及的相關內容為考核點,定期對實習生進行專業知識水平、職業能力和醫患溝通能力的考評。
學校成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定期對學校發展規劃、專業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同時學校實施全員聽課評課制度。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每學年至少開設一次公開課。教師互評的覆蓋面在90%以上,學生全員參與評教,還邀請行業專家參與聽課評價。
倘若不遵循教育規律,教師仁愛之心的實踐必然是盲目低效的,因而教師在進行仁愛之心實踐時,應自覺對教育規律做到了解、掌握和利用。教師要洞察教育與國家、社會發展的關系,理解所從事工作的未來導向性,面向未來培養國家、社會所需人才。[7]
學校積極踐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精神,開展高質量職業培訓,落實職業院校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學生和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成效顯著。學校廣泛開展在職護士國際課程培訓,積極組織師生出國深造,努力開拓海外就業及培訓渠道,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倡儀,主動“走出去”,為急需護理及相關專業人才的國家和地區提供技術培訓。
百年仁愛,精誠筑夢,南衛人將繼續鍛造“南衛品質”,不斷豐富“仁愛、精誠”的文化內涵,書寫新的百年樂章,促進學校辦學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