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勤縣第一中學 李發舟
“美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質在于理解自然和社會的美,理解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的美,在于以藝術眼光來認識周圍現實,也在于培養藝術上的美的創造”(凱洛夫語)。美育就是培養學生感知、理解、欣賞、創造美的能力,以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語文教材中,幾乎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美育的因素,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這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
現以《故都的秋》為例談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學習《故都的秋》,首先要引導學生溫習描寫秋景的詩文,多媒體展示美麗的秋景圖片,以創設美的情景,引起學生對秋景的美好回憶,激發學生愛美尚美的情懷。這樣,在閱讀課文時,學生就更易借助豐富的想象,創造性的顯現文本情境。我在教授該文時,先用多媒體展示了如“霜葉紅于二月花”,“晴空一鶴排云上”,“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等寫秋景的詩句,還根據詩景配了風景圖片,又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朗誦自己喜歡的寫秋景的詩文,陳述自己見到的迷人秋景。在做足了功課之后,才開展課文學習。先聽讀,感受作者筆下的古都秋景,感受朗讀者在讀中傳達出的情感,記住你認為寫的最美的部分,接著學生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寫的最美的部分讀給大家聽。通過以上活動,使學生在美與美的相互襯托中,感受課文的情景之美、語言之美,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
在學生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最美語段”反復誦讀,感受意境之美。
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趕上北平,就是為了能欣賞這“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景有哪些值得他如此向往?找出來共同賞讀品味。
(1)小院秋晨:在“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泡一碗濃茶,悠然而坐,細數“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加之“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牽牛花底“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愜意,一份沉醉,和一絲揮之不去的孤獨和悲涼,這是一種文化人悠靜恬適又憂國傷時的審美心理。這種情思,只有通過色彩、聲音等的描繪,通過意境情語的分析品味才能感受得到。
(2)秋槐落蕊:沒有聲音、沒有氣味的秋槐落蕊,“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卻給作者以“細膩”“ 清閑”“落寞”的感覺,真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了。如此生動的描寫和深情的感觸,作者卻說它“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點綴尚且如此,這不僅使人對古都秋景心往神馳!
(3)秋蟬殘聲:寒蟬衰弱的殘聲,是古都的“特產”,而凄切的寒蟬就是戶戶養著的“家蟲”,秋蟬和人的關系如此親密,她怎能不使“南冠客思深”呢?而南方又怎能跟北國相比呢?
(4)秋雨斜陽:“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 這雨下得多干脆、痛快,酣暢如山野,鏗鏘如黃鐘大呂。而雨后都市閑人的言談舉止,又顯出勝似哲人的悠閑瀟灑,堪比詩人般的淡淡的悲涼。這雨,這人,這情景,真是“奇而有味”,令人艷羨不已!
(5)清秋佳果:清秋是黃金般的日子——“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宮燈一樣的柿子紅遍山野,瑪瑙一般的葡萄綴滿枝頭……令人陶醉,又使人擔憂,因為“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了。作者把欣喜、陶醉、與傷感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感情細膩而深沉。
以上教學,能把語言品味和美的教育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語言的賞析中收到美的熏陶。
散文的情感是讀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從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之美。使讀者和作者在感情上產生積極的共鳴,使語文學習和美感熏陶得到有機的統一。在朗讀指導中,教師首先要披文動情,進入到美的情景,以美的表情,美的語言,把課文中真摯的情感讀出來,激發學生參與美讀的欲望。也可以有讀有賞析,以讀促賞,以賞助讀,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語言和情感的理解,從而不自覺的受到美的熏陶。
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之一是學會表達,教學新課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家鄉的景物,運用所學知識,學習作者融情于景的寫法,進行讀寫遷移訓練,使感受美與表達美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