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靖江市團結初中 朱靖宇
中學語文的所要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為閱讀與寫作,閱讀是讀名家,品精典,它可以開拓視野、熏陶情操、提升審美,寫作是敞心胸,抒情懷,它可以強化表達、嚴密思維、自我審美。在寫作中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和構思挫于筆端,躍于紙上,佳作完成,心中暢快,習作欠缺,內中不悅。作為教師,我們總是致力于提升學生內在的愉悅感,為此,極盡所能指導他們將作文往佳作方向發展。但是對于農村孩子來說,現實很殘酷,一方面他們的作文素材較少,尤其是因為他們所去地區甚少,所游景點寥寥,在寫作時常難有真實場景襯托;此外,村里的孩子普遍不重視作文,讓他們背誦,老師都能被感動,因為確實認真,聲如洪鐘,但讓他們寫作文,則興趣大減。這兩點結合在一起,最終呈現為這一畫面:作文寫作時,孩子們常望著窗外發呆,隔一兩分鐘寫下幾句,再拖著腮幫沉思,再寫下幾句,真如擠最后一塊牙膏般難產。斷斷續續拼湊出來的文章,質量可想而知。筆者常為他們著急且擔憂,希望能夠提升學生們的作文寫作水平。八年級語文下冊作文寫作題為“尋覓春天的蹤跡”,筆者詳細研究這一主題,決定另辟蹊徑,讓孩子們就熟悉的場景寫作。
在“尋覓春天的蹤跡”這一主題下,課本提出可以就三個方面的某一兩個方面展開進行作文訓練,一是編寫自然日志,二是譜一支春天的贊歌,三是創作一幅詩畫。三種方式之中,筆者選擇了第三種方式來呈現春天,但并不完全一樣,課本要求的是以畫寫詩,這對于寫白話文尚且語言貧乏的村里孩子來說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即使寫出來了也必定是聱牙詰曲,不值一讀。為此,筆者更換了一種方式,以畫寫文。就一幅同學們都熟悉的圖畫寫一篇有關春天的文章。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1.組織學生們一起觀春。在楊柳依依,春風拂面時節,教師一起和學生去感受春天的氣息,我們走在田間地頭,走在江河湖泊,走在柳燕飛過的地方,走在詩情畫意的春天。在游走過程行進到三分之一時,教師知會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春景進行詳細觀察,這一景色既包括我們無法觸及的天空,也包括觸手可及的花兒,既包括自己的感受,也包括觀察到的細節。行程快結束時,知會學生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用筆快速的記下來,繼續游春。
2.尋求專人繪制春天。有關春天的繪畫數不勝數,但是那些畫作基本與我們當地無關,當中不會出現我們當地的某一個溝渠,某一方農田,某一片葉子,與孩子們的觀察內容相去甚遠,他們還是難以將這些情景躍于紙上,如此不僅失去了觀春的意義,也不符合農村孩子的學情。為此我們請到了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畫家,與孩子們一起游春,品春,觀春,回來之后繪制多福圖畫,形式、色彩、主題各異。當地畫家繪制出來的春天就是孩子們品讀到的春天,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孩子們有寫作的沖動,并且也有話可寫。
3.組織課堂學生創作。將同學們集中于課堂之中,將作文主題寫于黑板最上方“尋覓春天的足跡”,將創作者所繪的幾幅畫張貼于黑板中,學生們就這些描繪春天的畫作并結合自己所觀所想寫一篇有關春天的文章。教師觀察課堂中孩子們的反映,多有一種迫不及待之感,他們很少有在呆呆的望著窗外“惜字如金”,而是奮筆疾書“揮墨如雨”。
4.教師指導學生修改。同學們文章寫就之后,教師用幾天的時間仔細批改,并將具體的修改意見寫于作文中。 在下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就學生們在寫作中的共性問題進行闡述。大家的主要問題是兩個:一、抓特定景物進行描寫的能力不足,很多學生在寫作時,寫的內容比較空洞,只知闡述自己觀春的體會,不知就某一特定場景進行發揮想象。二是文章有很大的分散性,形散神散,有東一榔頭西一棒的感覺。為此,教師指導學生在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觀察細節,并將其運用于寫作之中,此外,寫文章時要寫擬定一定主旨,全文圍繞主旨進行創作。
筆者自教學以來,每當作文課學生都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但此次作文課與以往大不相同,學生們思維敏捷,下筆迅速,品質也大有長進。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們所寫作的場景和素材都是自己熟悉的內容,寫起來更加順暢,思想表達也更加流暢。因此,對于農村孩子來說,他們的作文寫作一定要就熟悉的場景進行創作,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興趣,寫作水平才能逐漸提高,自我感覺才會逐漸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