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樂樂 柏 楊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習近平同志強調,“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培養和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導教育家辦學”,越來越成為教育界和全社會的一種共識與呼喚,越來越成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大舉措。教育家,泛指與教育相關的教育思想家、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論家、教育實踐家、教育活動家、教育事業家等。[1]古今中外教育家成長的規律顯示,教育家的產生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主要包括教育家具有的教育理想、敬業精神、創新精神等;外因主要是指政府乃至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持。[2]“教育家的成長是一個自主成長的過程,一個人能否成長為教育家,主要取決于自身因素。”[3]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成長與發展過程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得出,教育家的成長路徑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從教育學習的視角來分析,中外教育家的成長與發展,與自主創造條件廣泛涉獵多個領域,接受扎實、良好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名師教育、自主學習等多種形式。
孔子,生活在一個重視禮儀之教的家庭里,自幼奮發求知,力學成才。他自稱“吾十又五而志于學”,努力學習傳統“六藝”,向一切有知識的人學習,真正做到學無常師。朱熹,少中舉人,登進士,接受了扎實系統的教育。在為官從政期間,每到一地,訪求名士為教師,開展教育思想、文化等交流。蔡元培,5 歲讀啟蒙字書,先后中秀才、舉人、進士。甲午戰爭爆發后,廣泛涉獵譯本書報,學習日文和西學,后留學德國和法國,可謂學貫古今、會通中西。陶行知,少入舊式私塾,后進教會學堂,曾就讀南京匯文書院和金陵大學,并先后赴美伊利諾伊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獲杜威、孟祿、克伯屈等教誨。
蘇格拉底向當時各種學問大師學習,閱讀了所有能夠得到的詩人和哲學家的作品,聆聽了哲學家德蒙、阿那克薩哥拉和智者普羅狄克、巴門尼德等的講學和教誨,被譽為“吸收了家鄉街頭傳聞的各種理論”[4],“被公認為是一個有全面教養的人,受過當時所需要的一切教育”[5]。亞里士多德在柏拉圖學園學習近20 年,被譽為“學園精英”。
盧梭,自幼愛讀歷史和文學書籍,鍛煉了超常的自學能力。他一生大量接觸當時最新的科學知識和思想成果,閱讀了大量古代名著,在眾多領域積累了廣博的知識,為自己創造了成為思想巨人、取得巨大成就的必要條件。
杜威,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期間,自發學習哲學史,后進入霍普金斯大學學習研究生課程,廣泛涉獵哲學、政治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深受哲學家皮爾斯、心理學家霍爾和黑格爾主義者莫里斯教授的影響,為其后期開展教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奠定了重要基礎。
國內學者朱永新指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6]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要做一條長流不斷的小溪。”只有廣泛接受良好扎實的教育,才能夠促使教育工作者把握教育規律、理解教育內涵、汲取教育養分、創新教育理論、改革教育實踐、形成教育智慧、促進專業成長。
孔子、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蘇格拉底、盧梭、杜威等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均通過自身努力、克服困難、不怕吃苦、勤奮努力、創造條件,接受了扎實良好的教育。有的獲益于系統的學校教育,有的獲益于勤奮的自主學習,有的獲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獲益于杰出的名師教育,有的獲益于豐富的社會閱歷……另外,他們涉獵的學科領域并不局限于教育學,大多涉及哲學、心理學、邏輯學、語言學、倫理學、政治學等,這些教育與學習為他們開展教育研究、形成教育理論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教育實踐的視角來分析,中外教育家的成長與發展,都是建立在教書育人、開展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有的通過開辦私學,開展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有的通過受聘學校,開展講學育人活動;有的通過辯論、談話等活動,融教于生活;有的通過言傳身教、以身示范,實現實踐育人目的。
孔子,自30 歲開始招生辦學,68 歲仍誨人不倦,以致“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朱熹,曾長期在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滄州精舍”等地,授徒講學,親自主持修復白鹿原書院、岳麓書院等,培養的學生多達幾千人。蔡元培,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后,辭去編修之職,開始從事革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活動。先后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上海澄衷學堂校長、南洋公學總教習等。1916 年,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兼任多個文化教育社團負責人,積極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陶行知,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教科主任。后在北京發起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創辦南京曉莊學校、重慶育才學校、上海工學團、社會大學等,推行平民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新中國建設人才。
蘇格拉底,一生從事公眾教育,奉行有教無類。以講演、交談的方式在廣場、作坊、街道等各種場合進行。教育對象包括貴族、政治家、將軍、窮人、畫師、鞋匠、奴隸等。[7]柏拉圖在雅典近郊體育館創建學園,講授哲學和科學,親自主持學園40 年,成為當時哲學和科學的中心,對近代教育產生深遠影響。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創辦了呂克昂學園,在此講學、研究、著述13 年,為后期教育研究積累經驗。
近代教育家夸美紐斯主持兄弟會文科中學工作;裴斯泰洛齊在布格多夫學校開展教育實驗;赫爾巴特創辦教育研究班及其附屬實驗學校。杜威先后在鄉村中學、密歇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任教,后創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對教育問題進行實驗研究,極大促進了杜威教育理論的形成。
國內學者葉瀾指出:“教育智慧是教師專業化的一種品質、狀態和境界。”“教育智慧歸結為解決教育教學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的能力,轉化教育矛盾和沖突的教育機智。”“實踐是教育智慧的動力。”[8]教育實踐是教師和教育家成長與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整合教育理念、教育意識、教學藝術的重要載體,是催生教育理論創新、形成教育智慧的必要途徑。
以孔子、蔡元培等為代表的國內教育家和以蘇格拉底、杜威等為代表的國外教育家,都非常重視教育實踐探索的重要意義。他們廣泛借助私學、官學、實驗學校、學園、生活場所、學術場所等,開展講學育人活動。一方面可以對自己初步形成的教育理論體系進行實踐檢驗;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實踐效果修正、完善、創新自己的教育理論體系。同時,還可以針對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創新型探索活動,推動教育改革發展。
從教育研究的視角來分析,中外教育家的成長與發展的主要路徑必然包括基于社會、時代、教育問題,開展教育反思、實踐探索和研究創新。這種研究,既有高屋建瓴式的教育思想理論方面的建構,又有腳踏實地型的解決教育問題方面的探索。教育研究是教育家學習借鑒已有教育成果,創新性設計、開展教育實踐,總結反思提煉教育經驗,建構完善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途徑。
孔子,針對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在私學基礎上創立了儒家學派,潛心鉆研并形成了自己的學說。朱熹,一生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成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是南宋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9]。蔡元培,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后,針對時弊,努力學習研究西學。在戊戌變法失敗后,努力創辦、推廣新式學堂,培養愛國革命人士。任教育總長期間,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規,構建了民國教育的框架。陶行知,研究確定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是推進平民教育,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提倡鄉村教育、興辦鄉村學校的先行者。
柏拉圖,先后在歐幾里得、昔勒尼、德奧多羅等數學家處研究數學,在埃及考察科學、教育、禮俗、法律、宗教等。亞里士多德,被恩格斯稱為“已經研究了辯證思維的最主要形式”。他潛心開展哲學、倫理學、美學、文法、修辭、天文、邏輯學、生物、解剖、戲劇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發現動物500 多種,收集整理158 個國家的律法等。赫爾巴特對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并結合自身教育實踐,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教育思想主張和較為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學教育學”的學說,明確了教育學是一門獨立學科。杜威一直嘗試將哲學、心理學和教育思想綜合起來開展教育問題研究。依托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的教育實踐,形成了教育理論體系。“杜威研究教育問題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起點高。”[10]他在哲學、心理學、倫理學方面的理論成果,有力支撐了教育問題與教育理論研究。
教育研究是教育家成長和職業幸福的源泉和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讓你的老師不感到每天的勞動單調、枯燥、乏味,那就引導他們走上教育研究的幸福之路。”張才龍認為:“草根研究是教育家成長的必由之路。草根研究要求教育工作者扎根現實教育沃土,直面現實教育問題,提升實踐智慧。”[11]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于漪提出:“三次備課兩次反思成名師。”
教育家的成長是草根(實踐)研究、經驗總結、問題解決、實踐反思、理論提升的整合統一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促進教育家對教育觀念、教育設計、教育背景、教育現象、教育效果等進行深入思考,對教育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對教育熱點問題進行探索解決,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智慧,形成教育問題解決的獨立理論體系,由經驗型教學走向研究型教學,最終成為教學名師和教育大家。
孔子、朱熹、蔡元培、陶行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赫爾巴特、杜威等國內外著名教育家,在自身成長與發展過程中,聚焦社會、時代、教育問題,潛心開展相關研究,形成重要研究成果,極大促進了教育問題的解決、教育理論的發展、教育研究范式的創新、教育成果的應用等。絕大多數研究廣泛借鑒和運用哲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體現出跨學科、起點高、綜合性強等特點,對教育家的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從教育著述的視角來分析,國內外教育家的成長與發展路徑均包括筆耕不輟、弦歌不絕。著書立說,不僅是教育家個人的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等研究成果的升華結晶,更是教育領域開展學術傳播、交流、爭鳴、借鑒、推廣、延伸的重要載體。著書立說,不僅是對教育家個人學術造詣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貢獻,尤其是在音像、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還沒有產生、普及的時代。
孔子,投入巨大精力整理古代文獻,完成《詩》《書》《禮》《樂》《春秋》的編纂和校訂。朱熹,一生編纂了多種教材,主要包括:理學入門教材《近思錄》,蒙學教材《小學》《立教》《明倫》等,影響最深廣、最重要的著述是《資治通鑒綱目》《伊洛淵源錄》《四書集注》等20 多種專著,還有《朱文公文集》等121 卷。[12]蔡元培聚焦教育和科學領域,撰寫了許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將其收入《蔡元培選集》《蔡元培教育文選》和《蔡元培全集》中。陶行知曾先后創辦《生活教育》《民主教育》等刊物,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行知行》《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教育文選》等。
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教育成果多以談話、辯論的形式產生,后被他的學生整理成集。柏拉圖的代表作品是《理想國》《法律篇》。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有400 卷。盧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懺悔錄》《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等。《社會契約論》被后期法國大革命信奉為“圣經”。《愛彌兒》將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運用于教育問題的思考上,“得出了教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結論”[13]。赫爾巴特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心理學論文集》《心理學教科書》《科學心理學》《關于心理學運用到教育的書信》《世界審美啟示》等,涵蓋了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
杜威的一生筆耕不輟,取得豐碩的成果,覆蓋教育學、哲學、心理學、邏輯學、倫理學等領域,僅出版的教育著作就達30 余部、教育論文180 余篇。代表作品包括《我的教育信條》《教育與社會》《兒童與課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我們怎樣思維》《明日之學校》《民主主義與教育》《經驗與教育》《今日之教育》《教育論文集》《人的問題》等。其中,《民主主義與教育》最集中、最系統地闡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論。
“真正的思考,是從寫作開始的。”“專業寫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寫作是教師和教育家對教育生活和教育經驗進行深刻反思、理性思考、成果提煉、理論升華的重要過程。孔子、朱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赫爾巴特、杜威等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一生,不僅是持續、扎實、深入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實踐探索的一生,而且是經驗提煉、成果物化、筆耕不輟、弦歌不絕的一生,他們的探索與成就全面推動了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
“人的生命總有終結,但是寫作可以使我們的思想永駐、理念長存。”[14]縱觀古往今來孔子、朱熹、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教育成果,均是通過文章、著作流傳下來,供后人不斷學習、借鑒、傳播、改進、推廣等。著書立說不僅是古今中外教育家被稱為“教育家”的重要依據,更是教育家發展成為“教育家”的重要途徑之一。
從教育影響的視角來看,中外教育家的成長與推介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主張等成果,擴大成果輻射面、影響面,增強輿論引導力度,是密不可分的。成果推介主要包含三種形式:一是周游各國,談政論教,游說講學,宣傳、推廣自己的教育藍圖和教育主張等。二是依托報刊、論文、著述等宣傳工具和特定辯論、講話等平臺,宣講、交流、溝通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點等。三是創辦學術團體,以實際行動,推行教育家的教育主張和研究成果。
孔子,長期外出游學,擴大儒家學派影響力,首先對魯國產生了政治影響;后期周游列國,進行政治游說活動。朱熹,畢生講學活動不斷,每到一地,設學育才,親自講學,對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想主張具有重要作用。蔡元培,在創辦新式學校期間,宣傳、推廣新派觀點,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主意識。后在創辦的“中國教育會”“華法教育會”中宣傳推廣愛國主義和民主革命思想。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力主全面改革,主張抗日救國。陶行知,在大學任教期間,介紹、推廣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后與晏陽初等在北京、河南等地推行平民教育運動,并通過科學普及教育活動,實現“科學下嫁”目標。1936 年,赴亞非、歐美28 國,宣傳抗日思想主張。
柏拉圖,先后漫游各國長達12 年,并三次前往敘拉古,嘗試通過追隨者的力量,推廣、實現其哲學家治國的構想。后對《理想國》進行修訂、完善,繼續推崇哲學家治國理念。盧梭,結識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霍爾巴赫等,掀起傳播新知識、宣揚新思想、揭露社會黑暗的啟蒙運動。多次通過征文大賽、著作出版、重要講話等途徑,宣傳、推廣新思想、新理論、新成果。
分析可知,孔子、朱熹、蔡元培、陶行知、柏拉圖、盧梭等國內外著名教育家,都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成果推介和輿論宣傳活動。成果推介不僅是教育家個人及其研究成果得到肯定的重要手段,也是宣傳、推廣教育思想,實現教育主張,促成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國內有學者直言:“這是一個需要教育家,也定會產生教育家的時代。”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成長路徑為名優教師專業發展帶來以下重要啟示。一是教師隊伍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接受良好、系統、扎實的教育,努力鍛造教育改革實踐的素質基礎。這里的教育既包括系統的學校教育,又包括多樣的繼續教育,更包括主動的自我教育。廣泛涉足并學習教育領域及與教育發展相關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等領域的有關研究成果,培養綜合運用多個學科領域知識與技能,科學有效解決教育重難點問題的綜合素質。二是名優教師充分依托教書育人的載體,將自己的教育主張、教育構想、教育規劃、教育設計、教育實驗等,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層面,接受實踐檢驗、衡量,完善自身的教育思想,增強自己的教育影響力。三是教育工作者聚焦教育與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結合自身已有的理論學習積累和實踐探索經歷,開展深層次、系統化的探索創新,探索教育重難點問題的有效解決策略,進一步培養提升理論運用、實踐反思和成果提煉的綜合研究能力。四是教育工作者積極強化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的成果意識,充分借助著作、論文、評論、報告、講話、總結、教育案例等,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實踐、教育成效表達出來,加強溝通交流,促進學術繁榮。五是教育工作者注重成果推介,廣泛開展個人主題報告會、學術交流論壇、成果打造活動等,宣傳、推廣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張和教育研究成果,接受社會同行的評判、完善,提高自身教育思想的科學性、完備性和認同度,增強教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