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我很敬重奚亞英校長,因為她把全身心獻給了學校,獻給了學生。為此,她又全身心地去培養校長。她有個信念:一個好校長可以成就一所好學校,好學校能培養一批好學生,而好校長要促使其自覺成長。
這樣的信念,讓奚校長不斷地去創造,創造了一個個經驗,稱之為奇跡并不過分。當然,奇跡誕生過程中,奚校長付出了很多很多,與此同時,她的智慧也在不斷生長。這是奚校長的偉大——如帕卡·帕爾默所言,偉大在于事物本身——奚校長所做的一切是偉大的事業。
集幾十年的經驗,奚校長將名校長的培養概括、提煉出一種模式:“1+N+1”。這既是名校長的培養模式,又是名校長的成長模式。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奚校長將“培養”著眼于校長的“自覺成長”。從“培養”到“成長”是種轉換,或曰一種轉化。轉換也好,轉化也罷,總之是一種創造,是理念的再一次提升。
這一模式內涵是豐富的,特點是鮮明的。我試著做些分析。
從理論上去說,模式是理論化的實踐,也是實踐化的理論,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統一。“1+N+1”正是從理論與實踐的趨近與結合上加以概括的。奚校長對這一模式的解釋是:“1”是個原點,通過“N”種不同的培養路徑,最終達成“1”個目標,這個“1”既是終點,也是下一個項目的原點。可見,“1”是個目標,而目標是連續性的,可生成、可發展的。其實,透過“1”這個目標,是讓我們回歸到原點上去。
原點,是出發點;原點,是初心;原點,是規律。從原點出發,就是回歸初心,走在規律之上。說到底,原點是育人的初心,是育人的規律,這里的“育人”,是指培養校長,當然也直抵教育的核心——培養學生。這是站在原點上的深情瞭望,瞭望教育的原義與本義,瞭望教育的理想與理想的教育,瞭望教育的未來和未來的教育。瞭望并不意味著僅是遠望,也是聚精會神地凝視,這樣的凝視,讓教育的真諦凸現出來,又讓教育的未來走到跟前來。
瞭望、凝視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創造,看清了,看透了,看遠了,規律就會被發現,也會被掌握,創造就有了方向、有了動力,也有了具體的目標。所以,這種培養模式,是讓校長放大視野,深度思維,增長見識,把握規律,學會創造。心中永遠有個“1”,就永遠有目標,永遠生成智慧。“1+N+1”培養模式具有哲學意義。
“1”的生成性告訴我們,“1”這個原點可以延伸、拓展、深化,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目標是種價值承諾,抑或說是種價值宣言。在目標的引領下,即在價值召喚下,校長通過自己的努力,用實踐來回應價值召喚,實現價值目標。價值是對理想的不斷追求,因此“1”是可持續發展的。
“1+N+1”模式,從原點到原點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不斷上升,校長的發展也在躍升中。這一鮮明主題,對我們也是一種召喚。
“1+N+1”培養模式立足于原點,力求在校長發展動力上有所突破。
無論哪種培養模式,從本質上講,都是一種外部動力,外部動力不可或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讓外部動力與內部動力發生對接、聯系,讓外部動力“擊中”內部動力的關鍵處。
奚校長所創立的“1+N+1”培養模式的成功之處也就是在此:把握住培養模式的核心,通過外部動力激發校長發展的內生力,憑依內生力促進校長的自覺發展。在這一核心的引領下,“1+N+1”培養模式成了一個有獨特意義的組織。其一,這是個自組織。自組織來自內在的需求、動力,而存在的需求、動力,又與發展的愿景密切關聯。自組織折射出校長發展的價值遠景,呈現出自主發展的狀態。其二,這是個共同體。校長們在共同目標的引領下,在共同規則的要求下,有自己個性的存在,追求并形成自己的風格。其三,這是個對話世界。培養、培訓,不是單向的輸出,更不是訓誡,而是互相學習,互相發現,讓意義之水在大家心中流淌,這就是對話。在“1+N+1”的對話世界里,內生力得到尊重,得以開發。對話成了這一模式的關鍵詞。
在此基礎上,奚校長又圍繞核心建構一個發展思路:以基地課程建設為抓手,重視學術引領,立足管理實踐,培養面向未來的教育家型校長。接著,她在闡釋中突出了兩個關鍵詞:情境理論、問題解決。把校長發展的理論、目標、要求、規則鑲嵌在情境中,在情境中激發情感,讓情緒沸騰,在情境中感知、審美、創造。而問題解決更具針對性、操作性。情境中的問題解決,正是內生力的產生、發展的過程,是抵達核心的關鍵環節與主要途徑。
“實踐化的理論”模式的這一界定要求模式應當有理論支撐,在實踐中誕生理論,這是個經驗概括化、提煉的過程,將這一理論稱作扎根性理論是合適的、準確的。奚校長的實踐經驗相當豐富,她的感性是燦爛的,但她的感性里是“潛伏”著理性的。在奚校長的管理體系里,感性與理性相互交融,相互輝映,熠熠閃光。這就是奚亞英的可貴之處,偉大之處。
奚校長對“1+N+1”培養模式中的“N”做了解釋:“N”代表路徑、方法、策略,關注實施過程“共性目標的個性化”“發散思維的系統化”“實踐性經驗的理論化”,我們不妨稱作“三化理論”。這“三化理論”中形成了概念的相互對應:共性與個性、發散與系統、實踐與理論。三組概念的一一對應,充滿了辯證法意味,辯證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思想的張力。
共性與個性、實踐與理論,上文已有所論及,可以就“發散與系統”這一對應概念做些討論。值得注意的是,當下我們一直關注和倡導學習方式的變革,這固然是對的,但問題討論還可以深一層:方式的背后或深處是什么?毫無疑問是思維。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有什么樣的發展方略和發展格局,將校長發展中的思維問題提到重要位置上來,是深度思考的結果。這一發展策略,在其他培養基地、發展模式中也在探索,但并沒有得到突出。由此看來,奚校長觀察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是有深度的,智慧總是在她平實的語言和踏實的行動中閃光。
思維發展也呈現出一些走向,發散性思維與系統化思維的互動是其中一個特征。發散性思維,讓人思維活躍,視覺多種,創造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總是緊密相連的。但,發散性思維也有弱點與不足,必須對其進行整合,使之結構化、系統化,使之更具整體性力量,更聚焦于一些關鍵性問題上,若此,思維品質更優良,創造的可能性更大。事實也正是如此,有的校長發散性思維特別活躍,有的校長更擅長系統化思維,思考、工作、處理事情更有序,將兩者結合起來,校長發展就有可能站到高點上。“三化理論”,從思維角度看,建構的是種復雜性思維,以復雜性思維,促使校長在綜合性地帶,有一片開闊地,發展的時空結構更宏大。
校長發展有一般的路徑,路徑透射的是規律,奚校長概括、總結的路徑是:堅持以理論學習為基礎,以項目活動為載體,通過討論梳理現有問題,再通過剖析與研究,解決問題,形成研究成果。這一流程的主體是項目學習,將任務驅動、問題解決包裹在項目學習中。這與現有的培養路徑或發展路徑是有所不同的。現有路徑是:讀書、實踐、反思、研究、總結、表達(或是寫作)。這一路徑是科學的,邏輯很清晰,而且行之有效。但是,長此以往,我們也發現,有的校長、教師產生了“路徑依賴”,所謂依賴,其中有個原因,那就是誤以為,只要按著路徑走必定成功,殊不知,路徑中的每一步都要有辛勤的付出。為此,除了要提醒大家正確對待路徑以外,還需要開辟其他路徑,或者對已有路徑加以優化,以擺脫“路徑依賴”。
審視“1+N+1”培養模式,不難發現,奚校長尋找到另一條路徑,優化了流程,這一路徑、流程效果是顯著的。其特點有:形成一個大主題,即學校挑戰與教育反思。在基地培訓中,通過思維眾籌,各校長學員分別講述學校發展現階段中所遇到的瓶頸性問題,形成挑戰性任務。這是其一。在這大主題之下,又有具體主題即具體項目,比如課程文化與教學常識、課程邏輯與課程張力、學校知識與課程標準。這些具體主題切實、深入,映射了總主題。這是其二。深度體驗與考察交流,開拓視野,開放格局,以身體之,以心悟之。這是其三。思想提煉與成果展示,從實踐躍升到理論,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張,閃亮思想;再通過成果的展示,增強自信,在交流中有進一步提升。這是其四。奚校長將這些總主題、具體主題叫作“核心問題”,是很有見地的。
此外,“走”在流程中,又提出“根植于現場”,進行“臨床式”的學習、培訓活動,使校長在現場中發現,在發現中創造。現場永遠成為“1+N+1”培養模式的“第一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