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泉城相聲社團品牌再塑造"/>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董宇飛
(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最令濟南人難以忘懷且引以為傲的,大概就是濟南的這么一個名號——“曲山藝?!?。那是濟南相聲的繁盛時代。1943年,作為相聲界最具盛名的“南張(張永熙)北侯(侯寶林)中少林(孫少林)”中的孫少林先生于濟南創立“晨光茶舍”,成為南來北往相聲藝人的“根據地”,與北京、天津并稱為曲藝界的三大碼頭。以前曾有“北京學藝、天津練活、濟南踢門檻”的說法。南來的角兒、北來的腕兒,都要到“晨光”露露面兒才算真正在觀眾心里有了位置。據說當時的相聲名家如侯寶林、張壽臣、馬三立、劉寶瑞、郭全寶、王長友等都來過晨光。許多相聲演員都以能到濟南晨光演出為榮。
關于晨光茶舍這個名稱的由來,已故相聲演員袁佩樓曾談到:北平有個啟明茶舍,是個相聲大會。當時有個“南晨北啟”的說法:“南晨”是指濟南的晨光茶舍;“北啟”是指北平的啟明茶舍。從時間上來看,先有“啟明”后有“晨光”,也可以說“晨光”是仿效“啟明”而產生的。
晨光茶舍的興盛,除演員陣容強大、藝術水平較高以外,濟南的歷史欣賞習慣與地理條件的優越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從歷史上來說,濟南人民熱愛曲藝,地方上曲藝發達;從地理位置來說,濟南地處南北要沖,北鄰北京天津、南接徐州南京,這些地區都是曲藝繁盛之處,濟南恰在其中。當時藝人多屬流動演出,京津演員南下,徐寧演員北上,多在濟南停留,逐漸使濟南成為藝術交流中心。但由于歷史原因,晨光茶舍于1966年關門歇業。40多年后,在眾多熱愛相聲事業人士的熱心奔走下,2006年7月12日,晨光茶舍重新開門迎客。已故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為之題寫了匾額。
新晨光茶舍基于當年舊址,在大觀園商場新建的“城隍廟”內,共分兩層。一層裝修頗具現代氣息,二層則完全沿襲了舊晨光茶舍的布局格式。茶舍演藝方面的負責人由當年晨光茶舍創始人孫少林先生的兒子、相聲演員孫小林擔任。晨光茶舍將每晚演出以相聲為主的曲藝節目,包括山東快書、快板等。
在沉寂了近半個世紀之后,以晨光茶舍、茗曲閣、明湖居、芙蓉茶館為代表的一批曲藝劇場紛紛亮相,為濟南“曲山藝海”曲藝碼頭的振興燃起了希望。如今,群眾喜聞樂見的相聲等曲藝節目又開始活躍在舞臺,到茶舍聽相聲成了濟南人新的休閑方式。
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在全國曲藝形勢低迷的情勢下,濟南曲藝也開始走下坡路。原因有很多,不得不承認的是,現代化手段的崛起也是因素之一。很多年輕人甚至中老年曲藝愛好者,已經習慣了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畫質更加清晰、細節更加突出的電視或網絡視頻節目,甚至可以反復看,挑選看?,F代化的傳媒手段將曲藝的很多手法諸如即興感、交流互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等統統被掠取,曲藝傳統的表達方式在鋪天蓋地的現代化科技下,顯得有些落落寡歡。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相聲藝術走入低谷,許多相聲演員去影視界淘金,其中還有不少大腕兒,更不乏因改行而發財的“相聲”。誰都知道表演相聲不掙錢,屬于費力不討好的職業。而恰在此時,一個草根相聲演員、自詡為“相聲界的小學生”郭德綱出現了。當時年僅二十多歲的郭德綱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相聲藝術要生存、要發展必須回歸劇場!民間藝術離不開生存發展的土壤,漫才演員必須走近觀眾才能得到水乳交融般的互動。于是郭德綱一方面在一批“文字輩”老藝術家的支持下組織“北京相聲大會”(即德云社的前身);另一方面著手挖掘整理了600多段瀕于失傳的傳統曲藝節目。十個春秋,從工人俱樂部到中和戲院;從廣德樓到天橋樂茶園……郭德綱和張文順、李菁、王文林、于謙等德云社的肱骨之士不僅用心血和汗水打造了“北京相聲大會”這一品牌,而且培養出如岳云鵬、孫越等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相聲演員作為后備力量。這些青年演員思路更加活躍,時代氣息強烈,將“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并充分演繹,受到大多數青年觀眾的追捧。草根郭德綱的出現,猶如一股春風,給業已頹廢的曲藝帶來了一絲亮色。拋開劇場外的是是非非,筆者覺得郭德綱的成名值得曲藝界反思。對于相聲,曲藝老前輩有句話叫做“一遍拆洗一遍新”,體現出曲藝的本質——不斷創新。郭德綱每天演出都有點變化,從積極意義上評價,他是把傳統的相聲形式作為載體,用新的思維、新的意識去和今天的觀眾交流,這無疑是曲藝尋求突破的一種有益探索。曲藝是老百姓的藝術形式,它來源于大眾,回歸于大眾,服務于大眾。郭德綱的聰明之處在于,他在迷惘的時候回歸到老前輩的路,明白起源就是方向這個“簡單”的道理。
與濟南同為曲藝之鄉、并稱為“相聲三大碼頭”的北京和天津,卻在相聲領域演繹著各自的風采。如果北京相聲因為德云社的異軍突起可以稱作“劇場相聲”的話,天津則是地道的“茶館相聲”。
天津茶館相聲,簡稱“天津相聲”,如今已經火爆全國,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標。相聲雖起源于北京,卻繁榮于天津。天津這座城市,在中國的相聲發展史上,起了決定性作用。到天津品“天津三絕”,“聽茶館相聲”已經在全國叫響。臺上一塊醒木、一把折扇、一條手絹,演員穿著長袍馬褂,口若懸河、妙語連珠,臺下數十上百位觀眾品著蓋碗茶、嗑著瓜子,笑聲不斷,掌聲不絕……一壺熱茶、一碟瓜子,長衫大褂、扇子醒木,拉長了音調的“咦”“嗨”叫好……到了天津,那種輕松和隨意的相聲茶館氛圍,是任何地方都享受不到的。有句話可以說很形象的形容了北京與天津相聲的區別:北京的捧哏在臺上,天津的捧哏在臺下。
如今,到天津“品‘天津三絕’,聽茶館相聲”已經在全國叫響。在天津茶館相聲觀眾里,外地觀眾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不僅北京、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專程來的觀眾越來越多,天津茶館相聲的影響甚至還跨過了長江。春節期間,曾有一個來自上海的旅行團包場聽茶館相聲,一些有經濟頭腦的商界人士則希望能夠把原汁原味的天津茶館相聲引進上海、沈陽、哈爾濱。不僅如此,“到天津聽茶館相聲”已成為國內許多“80后”“90后”追求時尚的一種標簽。在北京青年當中,到沒到過天津聽茶館相聲成為衡量其是否能夠跟上時代潮流的標志之一。每逢春節黃金周,在名流茶館、中國大戲院小劇場、大金臺相聲茶館、金樂茶樓、謙祥益等天津各相聲茶館中,聚滿了愛聽相聲的觀眾,越來越多的人以在春節期間到茶館聽相聲的方式放松心情、享受假期。為什么茶館相聲如此火爆?表演原汁原味、形式貼近群眾、票價相對低廉是天津茶館相聲越來越火爆的基礎。
“濟南的曲藝基因里就帶有很多包容性和開放性”,山東省曲藝家協會主席孫立生如是說,從有記載的晚清《老殘游記》開始,山東的曲藝總是融進很多其他地方的特色,諸如《老殘游記》中白妞“把那南方的什么昆腔、小曲、種種的強調,他都拿來裝在這大鼓書的調兒里面”,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顛倒”。由此看來,濟南的曲藝是傳統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現代意識的有機結合。
而上世紀40年代,在濟南相聲的鼎盛時期,濟南人將全國大家侯寶林、馬三立等都“留”在了我們的“晨光”,相聲界精英薈萃,演員陣容強大,故而門庭若市,甚至到了“放閘”的程度——觀眾排長龍等在門口,只得讓現場觀眾受點“委屈”以讓門外的入場“計時收費”。那時候濟南曲藝的成功之處在于,市場規律和曲藝的本質規律是融為一體的,因為曲藝的觀眾定位就是勞動階層,就是普通大眾,即使在盛況空前的時候,價格也沒有上漲,而一門進另一門出按時間計算費用的機制讓演員鉚足了勁研究相聲藝術,研究舞臺表演藝術。開放的意識,開闊的胸懷,開明的機制融為一體,使得那時候的濟南曲藝保持了健康的發展。
而說到濟南曲藝的現狀,制約現在曲藝發展的最根本因素是曲藝界人士的素養問題,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藝術教育的相對滯后,影響了曲藝人素質的提高,時代呼喚的是新曲藝人,而不是曲藝新人。
曲藝的評獎機制也導致了曲藝脫離群眾的傾向。因為現在的評獎機制下,決定其優秀與否的是專家而不是市場,不是大眾的口味。這跟晨光茶舍的相聲表演取決于市場相反,導致了曲藝表演者一味去追求專業,而不是追求市場與大眾的口味,脫離了老百姓的曲藝,連根基都動搖了,還會火爆嗎?真正意義上的曲藝,只有觀眾才是它的根基。要重新振興曲藝,就要找準它的定位,回歸到它的本質上去。
(附:截止發稿前,北京德云社已與濟南文旅發展集團進行洽談,基本確定開建“濟南分社”。對于濟南本地的相聲和曲藝社團來說,這是一次壓力巨大的挑戰,勢必造成強烈的沖擊!但也有積極的作用: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德云社的演出、管理、運營模式,并督促本地的曲藝人好好練功,出新出強!祝愿濟南的曲山藝海重現昨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