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馮耀武 1王文婷 2萬科
(1左權縣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山西 左權 032600;2山西騰翼古建筑規劃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山西省左權縣原名遼縣,地處太行山主脈西側,因其區位特殊,奇峰環繞,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八路軍總部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劉伯承、徐向前等人率領下,八路軍一二九師進入晉東南,建立了太行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8日,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帶領先遣隊就先來到了遼縣,并于其后建立了中共遼縣縣委。1942年9月為紀念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而改名為“左權”,抗日戰爭時期,左權縣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等軍政機關的駐地,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大后方,有力地支持了戰爭的勝利。
抗日戰爭時期,位于左權縣南部的的麻田鎮成為了八路軍總部。老一代革命家,在那里精心策劃,日夜不眠,充分發揮著自己的戰略思想,指揮著華北地區的戰斗。麻田小鎮位于太行山的中心,隨著歷史潮流的推動也成為了抗戰的指揮中心。
八路軍總部在麻田總共駐扎1726天,老一輩革命家們在這里指揮了大大小小的無數次戰役,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不僅在這里領導左權縣的抗日戰爭,而且還在這里領導整個華北地區的抗日戰爭。本著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他們積極主動地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指揮部隊粉碎日偽軍對根據地一次又一次的“掃蕩”,領導華北各根據地建黨建軍建政,進行精兵簡政、整風運動、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從實際情況出發,他們提出了具體政策和策略,為戰略反攻和戰后建國提供了有遠見的方針。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領導下,老一輩革命家們加強對敵斗爭、展開大生產運動,并深入整風學習,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使全黨全軍更加鞏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了準備。
麻田八路軍總部在八年的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是華北的戰略指揮中樞、抗戰指揮中心,對華北地區甚至是全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位于左權縣麻田鎮,依山而建,環境優美,與總部舊址相互呼應、融為一體,是集教育、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作為我國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的紅色基地,紀念館在弘揚抗戰精神、傳播愛國主義思想與抗戰文化、加強黨性修養、凝聚民族精神力量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革命歷史年代的縮影,從中凸顯出的意義與價值也尤為重要。新時期,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歷史時期精神的象征,更是具有著歷久彌新的社會價值與社會意義,不應該褪色與被人民大眾所遺忘。[1]
作為紅色文化基地,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在培育時代新人、形塑人民大眾的價值觀、幫助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執政理念從而凈化心靈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具有極強的價值引導性和教育性,由此從中體現出的教育教化功能也就日漸重要。
反映到現實社會生活中,兒童與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道德觀和精神世界正在逐漸構建,因此在當下各種信息充斥與快節奏發展的時代里更應加強對兒童和青少年的人格教育與培養,幫助其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免受不良文化的侵襲,從而引導其追尋紅色足跡,承繼先輩遺志,發揚先輩們頑強拼搏、不怕犧牲的精神,刻苦學習,充實自我,艱苦奮斗,追求真理,迎接時代挑戰,接受祖國篩選,擔當起振興中華的重任。
此外,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作為黨性教育基地,在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營造純潔清廉的從政氛圍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義。黨員干部作為國家的代理人、中共意志的推行者和各種政策的宣傳者和組織者,在長期的參政與執政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滋生出腐敗和違法亂紀行為,一定程度上背離了黨的意志理念,使黨的革命理想受到了現實生活的挑戰和消解,同時也影響到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和形象。所以加強對黨員干部的廉政教育就顯得尤為緊迫與必要,通過讓黨員干部重溫革命年代的歷史事跡、瞻仰革命歷史人物、參觀實景圖片和大量革命文物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感受抗日戰爭那段光輝歲月,領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可貴的精神品質,嚴格要求自己,自律自省,克己奉公,從而樹立正確的執政觀,持續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
當然紅色文化其中更蘊含著豐富的旅游資源,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本身就是旅游觀光勝地。大量紅色遺跡與曾經在這里浴血奮戰的老一輩革命家的感人事跡,注定了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旅游項目的多樣化。其中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與八路軍總部舊址、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十字嶺左權將軍殉難處等等共同成為游客爭相參觀的地方,他們在參觀的同時也在接受著心靈上的洗禮,被紅色文化所熏陶。
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傳承和發展
與普通的博物館不同,紀念館的承建更多的是為了紀念某些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反映的是近現代史,因此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和事件本身便成為了重點研究對象。[2]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即是一個典型的革命類紀念館,館址選在紅色革命圣地麻田。抗日戰爭時期,麻田是八路軍總部的駐扎地,更是華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的中心,老一輩革命家們在這里運籌帷幄,成功制定出一系列切合實際的方針與政策,指揮并親身參與著大大小小的各類戰役,終于帶領大家取得了抗日戰爭實踐的偉大勝利。
戰爭雖已遠去,成為人們記憶中的客觀歷史,老一輩革命家們的身影和當初的刀光火影也已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距離當下的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然而于戰爭年代孕育出的不怕犧牲、敢于勝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愛國精神以及在革命年代形成的勇于批評與自我批評、密切聯系群眾、廉潔從政的優良作風卻彌足珍貴,影響深遠,其在形塑后代人的精神風貌、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推動精神文明社會的構建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紀念館作為抗戰歷史與現實社會的連接紐帶,承載著再現革命歷史與傳承紅色文化精神的重要功能。人們通過參觀紀念館與聆聽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從而感受歷史的厚重,穿越時空的阻隔間接性地與歷史對話,民族情感也因此油然而生。在此紀念館就不單純是人們民族歷史知識增加的場所,館內展陳的直觀性、實體性、多樣性與趣味性更使得革命傳統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感深深內嵌于人們的心里,從而民族認同感也得到加強。
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寶庫,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承載著再現革命歷史、傳承紅色文化精神與凝聚民族意識的重要功能,是我們深入了解過去、感受革命情懷、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發繁榮的今天,建設好、利用好紀念館對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民族凝聚力、塑造民族合力進而助推社會的發展和中國夢的實現等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注釋:
[1]李向飛.《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以山西左權紅色文化建設為例》,山西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2]張新.紀念館學術研究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國紀念館研究.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2013年第2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