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斌
(陜西省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管理處,陜西 延安 716000)
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是1938年中共中央機關辦公所在地,黨中央曾經在此召開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延安文藝座談會等許多重要會議,毛澤東舊居、周恩來舊居、朱德舊居等均坐落于此。1961年,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國務院印發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引發了關于紅色旅游發展過程中革命舊址保護問題的討論。十幾年來,我國革命舊址保護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還存在未能將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廣大人民群眾保護意識較低等問題。
近代以來,我國部分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古跡的重要性,倡導人們保護古建筑。21世紀以來,國家組織成立專門單位對我國革命舊址進行保護,堅持“不改變原狀”的保護原則,充分挖掘革命舊址的潛力,各地方政府、教育部門以及其他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組織中小學生前往革命舊址進行參觀,通過“紅色旅游”來實現對我國革命舊址的保護與利用。
當前我國革命舊址保護還存在一定問題,其具體表現為:相關部門不能夠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輕視保護而過分重視開發,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導致盲目開發問題;部分地區政府對革命舊址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過度開發,急功近利,大興土木,導致革命舊址失去其歷史真實性;廣大人民群眾保護意識較低,無法自覺參與保護工作。
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是延安地區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資源,為延安精神提供了重要載體,當地政府應充分認識楊家嶺革命舊址保護的重要性,加大宣傳力度,增加資金投入,將楊家嶺革命舊址作為延安精神教育示范基地,充分發揮楊家嶺革命舊址的歷史價值與教育價值,培育、弘揚和傳承延安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在革命舊址保護工作方面,當地政府應統一規劃領導,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楊家嶺革命舊址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綜合考慮楊家嶺革命舊址、保護周邊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周邊居民安置等重要問題,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保護意識,提高廣大人民群眾保護革命舊址的積極性,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楊家嶺革命舊址保護工作。
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通過對歷史文物的展示和歷史場景的恢復再現了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辛、不怕犧牲的延安精神,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內涵并自覺踐行延安精神,為延安精神傳承提供了重要契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延安精神的特征。
在楊家嶺革命舊址保護方面,保護應遵循整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和展示性原則這三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原則,以充分發揮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為出發點,以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為中心,以歷史文物保護為重點,綜合考慮其周邊整體環境,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將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在保護過程中融入一定的時代元素,做好楊家嶺革命舊址保護工作。
由于當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對革命舊址保護工作的普及與宣傳力度較小,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導致廣大人們群眾保護意識較低,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革命舊址保護工作,甚至在參觀或瞻仰的過程中存在無意破壞的行為。因此,相關部門應當注意加大對楊家嶺革命舊址保護與延安精神傳承的宣傳力度,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保護意識,促使其自覺參與楊家嶺革命舊址保護工作,促進延安精神的傳承。
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現實價值以及當代價值,是毛澤東思想的誕生地,中共中央在此領導中國人們進行了中國抗日戰爭,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在此展開,而且楊家嶺革命舊址保護還可以促進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此外,楊家嶺青磚壘起的大禮堂散發著當年艱苦歲月的氣息,削弱了年代間隔導致的人們對于延安精神的陌生感,加強了延安精神的實踐性,在延安精神傳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延安精神傳承方面,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依據,結合中國革命實際形成的屬于自己的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傳承延安精神,必須將延安精神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在延安精神中注入時代因素,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傳承延安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善于總結歷史經驗,科學闡釋延安精神,著力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發揮延安精神強大的精神力與凝聚作用,推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為延安精神傳承提供了契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的載體,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在革命舊址保護與延安精神傳承中,我們應科學合理規劃革命舊址保護工作,為延安精神傳承提供載體,遵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內涵,充分發揮延安革命舊址的歷史價值與當代價值,在延安精神中注入時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