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幸近距離地聆聽了楊九俊、洪宗禮等大師的教誨,讓自己有機會、有決心靜下心來讀一點專業的理論書籍。現就我最近研讀《蓬勃生長歡樂頌》(《幸福教育的樣子》第三集)一書談一談自己的感想。
《蓬勃生長歡樂頌》全書分為上下篇,主要包括校長與學校、課程與教育、教學與教師等3個方面的內容。全書的開篇文章《最美教育的樣子:蓬勃生長》提道:蓬勃生長是完整的生長。人的特質,在于人是有雙重生命的,人不僅有自然生命、物質生命,還有文化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等,認為學校的重心是引導學生的精神生長;并且指出,現代教育的弊病在于打造模子,應當謹慎對待經典理論和優秀辦學模式,應根據各校、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加以靈活運用。我深以為然!
所謂教育均衡,應當是要保持校與校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教育投入、人力和資源配備等的均衡,絕對不僅是生源的簡單均衡。記得在2000年左右,社會上強調學校是分層次的,不同層次的學校,其培養目標和功能就不一樣。有的學校是為了向高校輸送合格的畢業生的,而有的學校則是要培養合格的職業技術人才的。這符合社會需求和人才的培養規律,也能滿足社會各個層面的發展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均衡。但如今,學校開始刻意強調高考的重點名牌大學升學率,這樣的人才觀完全忽視了人與人的差異,徹底誤導了社會對人才的看法。大家都一個勁地往高考這座獨木橋上擠,家長完全不能正確地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定位,導致擇校之風盛行,也導致了學校教育成了眾矢之的,教師的壓力劇增,學生的負擔更重。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讓不同的學生就讀更適合自己認知水平的學校,這樣才能有利于學校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都深有體會,現在的學生是越來越難教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的智力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密集的功課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接觸生活、接觸社會,沒有時間和空間發展自己的個性。為了盡快完成當天的作業,學生只能埋頭苦寫,根本就沒有自主思考的時間。沒有了自主思考,完全依賴于教師講授,學生的學習自然就很被動,產生厭學情緒,教師的教學當然也就越來越困難了。一旦學生沒有了硬性的作業,閑下來時大多去上網、聊天、打游戲,如此一來,學生的相關背景知識就會嚴重欠缺,知識與生活也嚴重脫節,根本沒法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更不能學以致用。
楊九俊老師在書中所講述的理論、所舉的典型的幸福教育的實例,無不在闡明一個道理:教育要真正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的社會生命、精神生命。要讓學生走進生活,深入田頭車間,走進社區、機關,學以致用,才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才能明確自己的奮力方向和奮斗目標,才能增強學習的內驅力,增加學習的幸福感。在《樣本先行引領發展》一文中,楊老師指出:“要跳出高考看教育,任何學校都要考慮怎樣激活師生的創造力,激活學習潛能,有些社會實踐類課程在這方面的功能是無可替代的。”所以,我們的教學要注重生活化,要能打破教室的時空限制,要留出一點時間給學生自由地去“玩”,讓師生們展開調查,做研究性學習,才更有利于教師的知識能力的提升和專業發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才能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仍是在《樣本先行引領發展》一文中,楊九俊老師指出:“要優化教學管理。應旗幟鮮明地反對月考,不要讓正常的教學經常被無端地打斷。要引導教學走向常態,不因高考和學業水平考試隨意調課、加課。管理要以發展性為內核,要注意用管理激活教與學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和學生更好地發展。”
應當說,頻繁的考試只能是教育管理者很不自信的表現,其實這就跟學生一邊做作業,一邊翻答案的行為是一個樣的!最終的結果是師生疲于應付,效率低下,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現在的教育整體上過于急功近利,主管者們眼中只有成績,只要能培養出足夠多的能夠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才能算是名師、名校。所以,很多學校都一陣風似地去到河北衡水中學學習、取經,都想將自己的學校也復制成“名校”。殊不知,名校是不可復制的,應當根據各所學校自身的條件,采用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立足長遠,堅定地走內涵發展之路,以“人”為核心,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目標,才能使教育教學健康發展。
應當明確的是,學習是必須的,關鍵是看怎么學?學什么?我們要學的應當是如何使教師在那樣的重負之下仍然始終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要學習的是在那么野蠻的管理之下,學生為何能夠一以貫之,不怕苦不怕累;要學習的是當地的家長為何能夠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不對學校的工作指手畫腳,等等。我們一定要切實走好學校的自主發展之路,切不可盲目跟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更需要清靜的環境,更需要拋棄功利和浮躁,更需要目光長遠。
“識時務者為俊杰”,愿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育,能夠保持應有的個性,發展豐富的內涵,辦出自己鮮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