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由孫勇老師主持的討論話題是“名師眼中的好課”,我欣然接受了作為點評者的邀請,因為在當前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中,名師們是怎樣理解好課、如何設計和評價好課,的確是我有興趣了解的。
本期專題的四位作者從不同角度闡明了他們的好課觀,但他們關注的共同點基本一致:即關注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關注主題引領下整合性、多層次活動的有效開展;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誠然,好課的描述框架和評價標準,見仁見智,探討該話題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
韓炳華老師在分析當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結合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主要精神,從整合化、意義化和表達化三個方面探討學科核心素養觀照下對英語“好課”的認識。
孟慶忠老師聯系2018年江蘇省高中英語優質課大賽,從“指向學科核心素的英語學習活動”視角,較系統地論述了英語好課標準。首先,作者概括了新高中英語課標背景下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幾個重要變化,即:培養目標從重育才轉向重育人、核心關切從教更集中轉向學、知識結構從碎片化轉變為整合性、能力要求從知識技能升遷到思維品質。接著,作者基于著名教育學家葉瀾教授的五條好課標準——有意義、高效率、生成性、常態性和有待完善,闡述了新課標背景下的英語好課標準。
兩位作者站位高、立意深,且結合實際、回應關切,帶給讀者深刻的啟發。筆者甚為欣賞孟慶忠老師的論點,在這里還做扼要重述——有立德樹人的目標,體現英語學科育人價值;有效率的教學過程,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和有效課堂參與;有主題語境下的語篇探究和意義生成,將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思維發展高度整合;有自然常態的課堂特點,不為作秀而過度準備,讓師生間碰撞出最真實的思想情感。當然這樣的課難免還有不完美之處。
四位作者中的一位說得好,上課是教師的天職;上好課應成為教師的永恒追求。那么,就孟慶忠老師在葉瀾教授好課觀基礎上闡釋的英語好課標準而言,教師該如何達到這些標準呢?限于篇幅,這里選擇其中的幾點略做思考和分享。
第一,要做到“有意義”——體現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執教者首先必須心中有大格局、登高望遠,但又能從每一節課入手肩負起立德樹人的社會責任和時代使命,而不是心中只有考分;其次教者應善于解讀教學文本,領會文章的主題語境及內涵,并以此將語篇類型、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知識、學習策略等學習內容做有機的統整并將思維發展貫穿其中,從而精準地定位“教學點”(即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該專題中兩位作者的好課示例無一不是深度解讀教材和合理定位目標的結果。
第二,要做到“有效率”和“生成性”——學生得以充分參與,思想自由流淌,深度學習發生,教師首先應能認清自己的“助學者”(facilitator)角色,不越俎代庖;同時又能出于對教學內容的充分把握而因勢利導靈活善變。我聽過參加2018江蘇省優質課展示并獲得佳績的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李愷老師在某研究課題工作會議時的發言,他是用“三簡三等”要求自己的課的,即:簡化導入、簡化課件、簡化活動;等學生讀懂文本、等學生完善表達、平等看待學生的解讀。其實,“簡”不等于淺,把時空留給學生為的是把學習引向深入。三個“等”字體現了他對學生的高度尊重和信任,所以,他看似樸實無華的課堂卻自然靈動,引而弗牽,誘學深入。這是青年教師對上好課的孜孜探索,我深表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