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光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以新理念、新體系呈現給了廣大語文教師。準確理解教材的編寫理念,有效落實編者意圖,最大程度挖掘教材的教學價值,科學合理地設計、實施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成為當下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才能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筆者結合實踐談幾點看法。
“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是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組織單元編寫的兩條線索。“人文主題”即按照內容類型進行單元組合課文,力求形成一條貫串教材的顯在線索。“語文要素”即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教材中的“單元提示”一般有兩段話,第一段話概述人文主題,第二段話明確語文要素,這為確定教學目標和選擇教學內容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師在進行每一篇課文的教學時,要將“雙線組元”“文本特質”和“具體學情”串聯在一起選擇、組織、整合和優(yōu)化,合理刪減,確定教學內容和核心目標。
例如,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是一篇經典的說明文,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蘇州園林的藝術特點,條分縷析地進行了全面、深刻的介紹。課文語言精練,結構嚴謹,情文并茂,趣味盎然。《蘇州園林》是統(tǒng)編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依據該單元提示“雙線組元”的要求,結合文本特質與實際學情,我們可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了解蘇州園林的特點,理清說明的順序;學習課文對多種說明方法的運用,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謹;體會蘇州園林的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具體明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前提和依據,也為學生深度學習提供了路徑與方向。
“三位一體”是指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所構建的閱讀體系,它以各單元課文的學習為主,輔之課外篇目推薦、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共同構建“教讀課文—自讀課文—課外閱讀”的立體體系。教讀課,教師要帶著學生,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或閱讀方案,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達成相應的閱讀目標,目的是學“法”。而自讀課是“教讀”的價值指向,學生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自主閱讀,強化閱讀方法,沉淀閱讀能力。課外閱讀,包括單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是課堂教學的有機延伸和有效補充。
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這一單元主要是回憶型散文與傳記,包括教讀課文2 篇《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自讀課文2 篇《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依據單元提示中閱讀能力的要求,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抓住回憶性散文和傳記類文本內容真實、事件典型、注重細節(jié)描寫等方面的基本特點,學習作品刻畫人物的方法。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貫徹“教讀—自讀—課外讀”的理念,融通課內課外,落實深度教學。學習魯迅的《藤野先生》,可以布置再讀《朝花夕拾》,閱讀《<吶喊>自序》等;學習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可以比較閱讀同主題文章,比如鄒韜奮的《我的母親》、老舍的《我的母親》等;學習《列夫·托爾斯泰》,可以閱讀《托爾斯泰》全文,也可以閱讀其他作家撰寫的托爾斯泰傳記,感受不同作家筆下托爾斯泰的異同,加深認識。關于居里夫人的傳記作品也很多,可以閱讀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傳》全本,也可以閱讀居里夫人的自傳等。需要注意的是,閱讀也可以是前置性閱讀,比如可以先閱讀有關托爾斯泰的其他文章,了解其生平之后,學生會對課文有更感性的認識與更理性的把握。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學習言語表達的經驗與智慧,積累語言,積淀語感。
例如,《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語言,讀出文字背后的深層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并通過朗讀,表現自己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設計語言學習活動:一是在比較辨析中靈活地積累詞語。課堂教學伊始,教師引導學生交流預習情況,讓學生從文中選一個詞概括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生列出了“寶地”“奇跡”“暖和”“溫晴”等詞語。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研讀文本尋找依據,之后學生交流研讀結果,結合課文內容闡述理由,仔細辨別。這樣的設計把詞語的學習與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深入理解詞語,靈活積累詞匯。二是在美文誦讀中自然地積累語段。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體會詞語的巧妙使用與修辭的表達效果,學習化靜為動、以虛寫實的寫法,誦讀文本語段,不但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積累優(yōu)美語言,而且有助于學生潛移默化地領會寫作技法,獲得情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