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民閱讀觀念的提倡和傳播,一股閱讀之風正席卷中小學。各地學校相繼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閱讀考級便是學校開展課外閱讀的方式之一。那么,閱讀考級中的閱讀是真正的閱讀嗎?什么又是真正的閱讀呢?
閱讀考級強調對閱讀數量、閱讀技能的把控,其實質是將兒童視為背誦機器,將閱讀視為一種功利化的手段,其功利性主要有以下表現:
第一,效率至上。閱讀考級中每個等級都規定了學生需要背誦的內容,同時規定了學生的閱讀總量。[1]“級”體現了對閱讀數量、效率的崇拜。在閱讀考級中,兒童不再是自由的個體,為了達到相應的“級別”,他們須死記硬背文學知識,但兒童不是可以任意填塞的容器,這種方式忽視了兒童作為生命個體的內在意義。
第二,價值偏離。閱讀作為教育的一種途徑,應該遵循教育的本義,即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作為人的內在價值及幸福追求,但閱讀考級卻與此價值相偏離。在閱讀考級中,兒童閱讀的目的在于升級,學校施行考級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我們需要捫心自問,考到了最高級,學生真的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了嗎?那些為了考級而死記硬背的知識、重復刷過的題目,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取得較大的提升,但是卻無法讓他們產生閱讀興趣,形成卓越人格。
第三,標準化模式。閱讀考級強調嚴格的考級標準和模式。學生在考級時需進行口試和筆試兩項測驗,口試主要是檢測課外讀物的背誦積累,筆試則側重相關事實性知識的默寫。當考生考評合格時,學校會頒發相應的等級證書,如果想要申請跳級考試,仍需要從低等級依次考取,以高一級的測試為準。[1]由此可以看出,閱讀考級側重以事實性知識為主的紙筆測試,強調學生對文學常識、詩詞內容的記憶;同時,閱讀考級模式單一,抹殺了學生的個性,阻礙了學生的多向發展。
真正的閱讀是關乎兒童人格和幸福的純粹精神活動。
閱讀關乎學生的人格發展。教育承擔著培養理想人格的責任,而閱讀活動作為達成教育目的的一種手段,應該從根本上維護教育的本真目的,即追求智慧、使人向善、教人成人。[2]學生閱讀書目中的許多故事、人物,都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著人性中光輝的、美好的德性,這些美好的德性構成了一個人的整體人格。一個人只有擁有完整的人格,才能顯示出與整個生活相匹配的價值。因此,以兒童整體生活的意義觀照,閱讀應該指向他們的人格發展,而這些人格能夠幫助他們追求幸福生活。那么,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呢?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這是對于人世幸福的一種簡短而充分的描繪。[3]幸福生活的必備前提是健康的精神,而閱讀能夠滋養的健康之精神主要表現為兩點,即養成卓越的人格和塑造積極的生活態度。
首先,從閱讀的主體看,強調主體自覺性。兒童作為閱讀的主體,只有在非功利目標的引導下,自由自覺地參與閱讀,才能真正獲得精神上的享受。這里的主體自覺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主體性。兒童擁有作為完整個體的自由。人是自由存在者和自由發展者,即人擁有作為人的自由天性,能夠進行自我培育與發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同時,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使他們天生喜歡自由探索。鑒于此,學校的閱讀活動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自由,減少學生閱讀的外部壓力,應以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為主要目標,幫助學生成為獨立、有追求幸福生活能力的人。第二,自覺性,即自覺的閱讀心向。真正的閱讀強調閱讀主體的自覺參與,關注閱讀的心境,即閱讀能否帶來快樂和滿足。而閱讀的快樂指的是“內心的一種愉悅的感覺,一種平和,一種對生活的滿足。這些感覺都只有當人覺得是自由的時候才能體會到”[4]。因此,學生只有在身心自由的情況下進行參與式的閱讀,真正的閱讀才能發生。
其次,從閱讀的目的看,閱讀作為純粹的精神活動,表現為閱讀行為本身的自成目的性。閱讀是有意義的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又是自成目的性的存在,這種目的性是指生活本身具有的意義。因而作為生活的一部分,閱讀也是自成目的性的,其目的在于學生通過閱讀,塑造理想人格,過幸福的生活。這種幸福不是被其他事物所選擇、決定的,只要進入這樣的行動便能獲得幸福,所以它不可能追求外在的功利性的目標,學生閱讀僅僅是為了獲得閱讀所帶來的愉悅和美好。
最后,從閱讀的方式看,閱讀的純粹性表現為方式方法的非功利性。以閱讀考級為主的刷題模式,與閱讀的初衷完全相悖。從人的一生來看,生活本身就充滿著“未知數”和“不確定”,多給學生選擇的機會,摒棄功利性的想法,才能讓兒童在閱讀中獲得書籍的精髓,才有機會將自己發展成有德性的人。所以,只有閱讀真正做到不功利,才能真正“為閱讀而閱讀”,實現通過閱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