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八義集鎮果滿山小學 李艷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充分尊重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地位,從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注重語文知識教學,忽略了學生的運用思維能力培養,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智慧轉身。
學生只有在良好的教學氛圍內,才能較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疑問。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語文教材文本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學習語文知識,還能培養語文思維和語文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就很有必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與教學方式來營造教學氛圍。例如教師在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水,四年級的小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因此學生不僅可以列舉水在生活中不同的表現形式如雨水、雪、地下水等。從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水的力量是比較微弱的,在面對石頭這類堅硬的物體時是微不足道的,這個時候學生就會提出問題:“既然水的力量如此微弱,為什么還會滴穿石頭呢?”這也是學生在了解了水的特性之后共同的疑問。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對學生的求知欲進行充分的引導,讓學生通過深入閱讀文本來尋找答案。學生只有在比較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才能夠大膽的提出自己的疑問。
此外,在教學中,一些學生提出疑問角度與正常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教師在面對這類問題時要充分維護學生的自尊,讓學生能夠無所畏懼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在《司馬光》這課教學中,有學生提出了疑問:司馬光砸的缸是公園的,那他是不是破壞公物了呢?其他學生聽到這個學生提出的疑問都覺得好笑。但是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是關注了文章的細節,是有它的閃光點的。所以教師就可以隨即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司馬光會做出破壞公物的行為,小學生在引導下就可以發現當時情況危急,比起破壞公物來,救人更重要。教師在保護學生大膽質疑的同時也進行了德育教育,可謂是一舉多得。
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解決遇到的問題,自主解決自己提出的疑問,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因為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不同,所積累的感性材料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面對同一問題時也會有部分學生存在不一樣的解疑思路。教師也應該注意到,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全面的人才而不是為了培養答題機器,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肯定、鼓勵的方式,引導學生創新解疑思路。尤其是在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上,更應該鼓勵學生創新解疑思路。例如在學習《負荊請罪》這一課時,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以后,大家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呢?”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大多選擇藺相如,因為通過文章能夠看出藺相如不僅機智勇敢、高風亮節還寬容他人。這個時候有部分學生就會說自己喜歡廉頗,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喜歡廉頗的原因進行詳細的描述。學生就會說明,一方面廉頗戰功赫赫,保家衛國,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后能及時認錯改錯。這樣的解疑思路不同于主流解疑思路,教師應該對其進行引導。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生就能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此后,還有學生表示自己喜歡的人物是趙王,因為作為國君,不僅能夠論功行賞,重用藺相如,還能妥善地啟用藺相如和廉頗一文一武兩位能臣。教師通過該方式,能夠更好的地激發學生在語文閱讀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獲得更加靈活的解疑思路,并能在遇到各類問題時,主動解決其中的問題,獨辟蹊徑,提出更加個性化、獨特的解疑思路。
教師營造質疑氛圍,引導學生質疑,就是為了能夠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掌握釋疑方法,提升學生自主釋疑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生提出的疑問、解決疑問的思維、解決疑問的過程都應該及時進行反饋,這樣就能使學生及時得到反饋,從而激發學生主動釋疑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學習語文知識,在學習小組內自行討論與思考,從而得出一定的結論,在教師的指導下再對文本進行閱讀,從而獲得正確的結論。例如在學習《大自然的文字》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在學習小組內部自主學習,提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在組內進行討論與處理。將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分享出來共同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提出疑問、解答疑問,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思維能力。教師的及時反饋也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新一輪的思考與答疑。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自主釋疑是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智慧轉身的重要表現,也是實現智慧轉身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并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自主釋疑,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語文思維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