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彬縣范公中學 張春娟
高中生的認知水平與知識儲備量較高,作為即將面對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學生,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對語文學習進入更深入層次的探究。其中,作為語文學習重要部分的作文需要學生與教師對其投加更多關注。如今傳統文化的火熱及其本身作為中國歷史中遺留下的文化結晶,其與作文的有機結合能夠提高學生作文的質量與文化素養,且教師在進行相應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語文思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能力。但教師在結合傳統文化進行語文教學時需要注意截取其中的精華部分,拋棄糟粕。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重視,作為中華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結晶,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法家、墨家等文化形態與內容。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結合傳統文化進行教學,一方面傳統文化可從歷史人物、習慣風俗等角度進行講解,趣味性較為充足,課堂教學可充分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另一方面教師作為高素質人才,其接觸傳統文化的廣度與深度是學生所不能比擬的,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拓展能夠幫助學生增加其作文素材的儲備量,開闊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且值得注意的是,經典的傳統文化具有正確三觀與極高的人文素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其不斷的接觸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其語文素養與個性的發展。教師在進行相應傳統文化教學時也需注意對其素材的選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采擷精華部分、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素材的規則。首先教師需要明白即使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篩選與打磨依然留有部分糟粕,教師需要明確區分其中的經典與糟糕,為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作用。例如在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孝故事,教師在進行相關教學就應該精心選擇素材。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的故事事實上殘忍與愚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顯然不能夠將其作為正面例子進行講解,否則只會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三觀的樹立與教師本人的形象。但彩衣娛親同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卻不一樣,為人子者即使已經是成人甚至年老,在父母面前依舊是孩子。老萊子的故事既不是愚孝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便可將其作為孝道的正面例子進行教學。且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需要注意進行辯證的看待素材,以上兩個例子便是如此,不僅教師在辯證教學中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與課堂質量,而且學生在教學中也能夠了解到正反兩個角度看待事物的做法與其重要性,為其語文思維的發展與后續學習提供方法。
作文素材積累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在提高自身寫作能力時不僅需要教師進行相應的課堂拓展,其自身也需要不斷努力,自行收集相應的作文素材。其中,傳統文化作為素材的一部分,其分布廣泛且細分種類多樣,學生在進行收集時可從傳統典籍、節日傳統等方面入手。除了學生自行進行收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可以指導學生相關方法,提高學生的收集效率與學習效率。傳統文化可分為人物故事、節日習俗、詩詞歌賦等方面,學生在進行收集時可首先從課外讀物入手。例如,我在語文教學中都會要求學生自行設定時間限制閱讀課外書籍,學生在課外閱讀不僅能夠獲得課本以外的知識,拓展視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人文精神,增加作文素材儲備量。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的收集方法進行相應指導,如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深入拓展,既可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可以拓展知識面。又如學生在日常練習中也可以細心收集閱讀中、詩詞分析等的作文素材。
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可結合相應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夠增強學生對于相關語文學習的掌握程度與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語文素養。同時傳統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在其中結合傳統文化進行教學,既拓展了文化知識,開拓學生視野,又可以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在端午節的課堂中,我會選擇端午節作為課堂導入,向學生講解端午節的由來與風俗習慣。如端午節的由來說法有幾種,我們經常提到的屈原投江只是其中較受認同的一種,而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如此長期的文化傳播與教學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文化素養與人文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作為語文學習中重要部分之一,其本身所占的地位與對學生各項語文能力的要求都較高。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多加注意對學生進行相應訓練,但值得注意的是作文對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求較高,學生結合傳統文化能夠有效提高作文質量,所以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可結合相應教學內容進行傳統文化的拓展與教授。同時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運用辯證法進行文化材料的選取,教授學生學會從正反兩面思考作文與材料,加深作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