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生活中,許多小學生做事成功了,往往歸因于自己聰明、有天賦,而遇到挫折、成績不理想、輸?shù)舯荣悤r,便認為“我不夠聰明”“我沒有天賦”“我天生不是這塊料”,甚至導致部分學生破罐子破摔。諸多現(xiàn)象表明,學生存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缺失問題。成長型思維模式是一個信念體系,認為通過堅持、努力及專心致志地學習,一個人的智力將得以發(fā)展。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做事不易放棄,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更容易尋求幫助,更加堅毅。
從思維發(fā)展的角度看,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高年級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但抽象的思考仍要與具體形象或感性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所以小學生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應先從具體行為開始。行為表述的背后隱含著思維方式,如對于“困難”,如果表述方式為“這太難了”,隱含的思維方式是“這太復雜了,我不可能完成”,如果表述方式為“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隱含的思維方式是“只要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因此,在小學生遇到具體的挑戰(zhàn)、錯誤、困難時,轉(zhuǎn)換表述方式,讓他們認識到要努力、堅持不懈,要從他人的成功中尋找經(jīng)驗,從而構(gòu)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價值取向,形成思維模式是可塑造的核心觀念。如此小學生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可按行為表現(xiàn)、價值取向、核心觀念三個層面展開。
小學生的活動場域主要是家庭、教室、學校三個地方。家庭是小學生出生、生活、成長的地方,是其成長中最重要的場所。教室是學生日常上課學習的地方,是學生接受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場所。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個大環(huán)境,學校的教育理念、學習氛圍、環(huán)境設計等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塑造的重要場所。
三個場域中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主導者分別是家長、任課教師及學校管理者,他們分別主導小學生的家庭教育、學科教育及學校隱性教育。當小學生在家庭生活、課程學習、學校事務中遇到挑戰(zhàn)與挫折時,家長、教師、學校管理者需要從成長型思維的行為處理、價值取向及核心觀念上進行開導。家長、教師、學校管理者要分別從家庭、教室、校園的軟硬環(huán)境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沒有威脅、沒有恐懼的環(huán)境,引導小學生用成長型思維模式思考與處理問題。
實施對象。小明是L市C小學五年級的一名男生,所在班級人數(shù)為55人。按成績排序,小明處于第10至15名之間,他學習比較努力,父母為工薪階層,平時有一定的時間看護他學習,對他能進行常規(guī)的鼓勵與引導。
實施準備。筆者(數(shù)學教師)與語文、英語任課教師及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說明實施意圖及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內(nèi)涵、主題內(nèi)容、話語形式等,使參與者在課堂教學與家庭交流情境下,能依據(jù)主題準確使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話語。
使用引導表。為了使小明能養(yǎng)成成長型思維模式,針對學習中常出現(xiàn)的難題、錯誤等設計了簡化引導表。如學習中出現(xiàn)難題,引導從“我要把忽略的找出來,一定有辦法的”“此路不通,我再試試別的方法”“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思考”等方面,進行有意識地強化。
經(jīng)過前期的設計,在五年級下學期對小明開始實施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三科的教學中,任課教師對小明的課堂提問、交流與評價均使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話語體系。在作業(yè)批改中,如果出現(xiàn)錯誤則要求教師寫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評語,如“這次是粗心了,下次能注意就更好了”。家長對小明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同樣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話語進行評析,做好家庭的引導。
小明期末的學習成績是班級第11名,沒有顯著提高,但是他對學習成績的看法變得更坦然了,常會對自己說“再努力一點”“我會變得更聰明”。至此,小明體驗到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帶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