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傳承百年文脈,融合百年教育文化的基因,在傳承和創新的交匯點上,用“對話”的方式實現學校的轉型、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通過全體教師的全面提升建設、學校名師工作室團隊的發展建設、青年教師的個人成長規劃建設,重構教師文化層面的職業使命理解,促使教師認知層面的知識技能更新,深化教師道德層面的品格涵養錘煉,在知識維度、技能維度、品格維度和元學習維度四大領域,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迎接未來學校的挑戰。
兩千多年前,孔子在杏壇樹下、泗水河畔與弟子弦歌講學,可謂是我國對話教育的最早雛形。其后,北宋時期“蘇湖教學法”提出的“分齋教學”,也彰顯了對話教育的理念。我校依托綿延厚重的文化積淀,繼承文化精神和教育品性,經歷了理念引領、文化提升、資源整合、創新發展幾個階段,傳承文化精髓,回歸教學本質,提出對話教育的辦學理念?!安W篤行,對話相長”,學校引導教師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求教師立課修己,終身學習,把教書育人作為畢生的事業追求。教師將“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對話的核心價值追求,營造自然、和諧的課堂文化氛圍,體現民主、平等的課堂文化形態,追求以生為本的課堂文化本質,著力于學生精神的成長,致力于培養具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平江學子。
同行式培訓:我們將每位教師吸納到學校各級課題及其子課題的研究團隊中,借助全國、省、市、區四級校外專家的力量,形成四個層面的基于行動研究的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型組織具有目標一致、成員穩定、學習自覺、行動創新的特點,作為培訓形式更富有針對性、實效性,使教師在相互學習、共同研討中提升專業技能。
“養氣”式閱讀:學校深入開展“回歸經典”和“安身立命”的全員教師閱讀活動,采用學校推薦和教師自選書籍相結合的方式,讓教師把閱讀變成一種生活的習慣,注重精神世界的豐沛,追求內心世界的完整;強調閱讀中的對話意識,在研讀中提升問題意識,并反觀教學實踐。同時創設崇尚學術探究的文化氛圍,培育學校的書院氣、教師的書卷氣。
反思式教學:學校倡導“讀之后善思,思之后樂行,行之后善察”,采用“自修—反思”的方式,要求每位教師每節課結束后,以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研究對象,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5個步驟的思考:回顧、反思、研究、修正、重構,讓教師通過反觀教學實踐來發現問題,通過自我審視來分析問題,通過總結和提升經驗來驗證并重構自己的教學,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對話式研修:學校引導教師將教學和研究融為一體,構建“對話式”校本研修模式,形成學習共同體。我們依托“省名師聯盟組”“市名師共同體”“區名師工作室”“校名師協作組”,開展深入的教學研究,倡導交流合作、團結互助的團隊文化價值取向,追求平等的“對話”,保持校本研修的有效性,推動對話課堂的研究,培養學科領軍人物。
我校采用“對話經典→回歸課堂→批判反思→實踐創新”的路徑,進行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題型單元學習設計,將全體教師通過教研、教科研、師德師風涵育融合在四維學習框架里,用課程規范學習,用學習促進發展,重構一個校本化的教師專業發展新體系。
主題型單元學習設計,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課程開發和設計模式,是以問題為單元,以綜合為特征,以批判性思維為導向,以問題解決為目的的課程新形態。近年來,我校開發了對話主題型單元學習設計、學習論研究主題型單元學習設計、核心素養主題型單元學習設計、課程文化自覺主題型單元學習設計等主題學習課程。每個主題又分若干單元,按對話經典、回歸課堂、批判反思、實踐創新四環節有序展開,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
以學習論研究主題型單元學習設計為例,我們分6個單元設計學習活動。一是關于學習理論流派的梳理,二是何為建構主義學習論,三是學生有效學習跟哪些因素相關,四是課堂有效學習的可見性,五是學科學習與課程標準的關聯,六是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不同學習方式選配。每個學習單元包含“理論—實踐—反思—煉制”4個學習過程的完整建構周期。教師們用對話經典、合作交流、經驗共享的對話學習觀念,了解行為主義階段、認知主義階段和建構主義階段每一種學習論觀點的科學性和局限性;同時教師們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尋準實踐探索的突破口,在學生學習活動目標、內容、組織、評價一致性設計上下功夫,從單學科和跨學科兩個維度,“煉制”有效的學生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名師工作室”是一個有著共同教育信仰,追求共同教育價值目標,體現共同生命意義的骨干教師團隊集合體。名師工作室的品牌標志著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水平,工作室項目成果引領著全體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工作室是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催化劑和風向標,做實名師工作室既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戰略決策,又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可操作范式。目前我校建有由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名師、蘇州市拔尖人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等領銜成立的15個名師工作室,涉及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等基礎教育的11門學科。名師工作室用對話、溝通、合作、研修、共享的方式,形成了各學科的課程文化特色,引領著教師的專業發展。
名師工作室是一個學習型自組織,具有四大特征,即成員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追求目標,成員樂于奉獻,把批判性思維作為每個成員的必備素養,有共享的機制。工作室以提升教師四大領域的素養為核心目標:一是知識,包括學科知識和教育知識;二是技能,包括教學技能,使用工具的技能和輔導學生心理的技能;三是品格,包括職業信仰,對工作的追求和務實、創新、堅毅等個性品質;四是元學習,包括終身學習意念,反思性思維,自我超越的策略和方法等。工作室成員用終身學習的意識和合作共享的方式去開展研究活動,通過與文本對話,與課程對話,與社會對話,與合作者對話,以認知實踐、文化實踐、自我實踐3種學習活動方式來建立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社會的聯系,從而使每個成員獲得充分的專業發展,體現自身的生命價值。
名師工作室開展的專業學術研究以微型課題研究為抓手,把教育教學場景中的一些微小又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核心。工作室開展微型課題研究時要求用好兩大工具,一是全程錄像,二是數據資料。在對話實踐活動中做到全程錄像,研究教育行為和過程的合理性、科學性,通過視頻回放,推敲、琢磨,尋找最佳解決方案。課堂中的數據則顯示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方法和學習結果,例如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注意力集中時間、參與共同學習程度、技能的熟練程度等。大數據把隱性學習顯性化,從而科學地改變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名師工作室從建立到成熟一般經歷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臨床”階段,團隊成員對自己教育教學專業知識和實踐進行大量而廣泛的實驗、總結、反思、提煉,并掌握充分的數據和信息;第二階段為“培育”階段,團隊成員致力于問題研究、對話交流、智慧分享、互相啟發,關注自我表達,把工作室的發展跟教師專業自我發展整合起來,提升工作室成員的歸屬感和自我效能感;第三階段為“應用”階段,也是再實踐階段,把再實踐視作一種探究和創新,綜合平衡,綜合評價,并進一步總結經驗、匯報展示、評估獎勵。3個階段是連續的,也是相互滲透的,遵循“職業理解—文化自覺—成果創新”的路徑。促使工作室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教師的學習內需和實踐的意志行為,以及主動迎接未來教育變革挑戰的自覺。
維果茨基在其認知發展理論中指出,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從借助成人指導能完成的學習任務到自己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之間的區域。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有其“最近發展區”。我校要求所有教師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并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目標,然后再次制定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再達成,螺旋式循環上升,直至達到自己職業生涯的最高點,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
為了每位教師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科學定位、精準發展,我校結合每位教師的年齡和各自發展的動態變化情況進行“網格化”分層,讓每位教師清楚自己總體的發展方向和每一階段的小目標,循序漸進,不斷追求。首先,按照年齡維度,我校把第一年見習期的教師稱為“生手”,見習期合格但工作未滿5年的教師稱為“新手”,滿5年而未滿15年的教師稱為“熟手”,滿15年而未滿25年的教師稱為“能手”,工作25年以上的教師稱為“妙手”。其次,每位教師按照?!靶旅纭?、校學科帶頭人、區學科帶頭人、市學科帶頭人(市名教師、拔尖人才、領軍人才、教育名家)、省名師、省特級教師的發展軌跡,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愿景,追求職業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每年9月,每位教師都會拿到一張自己3年發展規劃的心愿單,認真思考和填寫,明確發展的時間節點,有計劃、有方向、有策略、有步驟地實施。
學校對于每位教師每階段專業發展的規劃,均采用對話的方式,并提供給教師相匹配的學習資源和實踐平臺,讓每位教師盡快達成自己的心愿。當教師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瓶頸時,學科分管領導會與其一起寬松對話,了解情況、分析原因,助其尋找對策、突破難點。當教師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困惑時,行政領導會與其在放松狀態下一起休閑漫談,耐心傾聽、合作謀劃、突破壁壘。
我校出臺了從“生手”到“妙手”,從?!靶旅纭钡絿摇叭f人計劃”教學名師成長的系列文件、政策、標準,為教師的成長保駕護航,每階段都有明確的發展目標、清晰的發展路徑、具體的達標時間、簡明的發展步驟,讓教師心中有方向,行動有計劃,在成長的道路上從容行走。我校還在每次教師晉級時,給予教師精神獎勵和年終的績效獎勵,讓教師實實在在品嘗到職業的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