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對話話題是師生有效對話的前提。合理的對話話題,應該是目標明確,指向清晰,梯度呈現,能促進學生思維發散,激活學生思維的話題。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在執教《背影》一課時,就設計了三個對話話題來貫穿課堂——在導入課文、教學鋪墊之后,余老師設置了第一個對話話題:“建議大家這樣概說課文。”在對第六段進行過朗讀訓練后,他設置了第二個對話話題:“請從下面的話題中自選內容研讀課文第六段。”在學生思考后,師生又進行了第三次對話:“如果就單純地描寫父親去買橘子,故事會這樣感人嗎?”圍繞三個話題師生展開討論交流,三個話題,目標明確,指向清晰,呈梯度排列,話題開放,學生參與閱讀對話的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熱烈,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設計好對話話題后,教師還要思考對話在什么時候出現最為適宜。筆者認為,在學生自以為“一望而知”卻又“知之不全”時,好的對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激情;在學生理解文本的過程中遇到疑難點時,好的對話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理解重點;在學生思維停滯不前時,好的對話可以推動課堂教學向更高層面更深領域推進。筆者曾聽過語文特級教師王君執教的《散步》一課,王君老師對對話時機的把握十分精準。例如,上課伊始,王老師和一名學生共同配樂背誦課文,然后開始進行第一次對話:聊一聊“我們”。王老師要求學生用演讀的方式來聊:“你覺得誰挺有意思,你就把他的話讀好,并且點評幾句。”師生共同配樂背誦課文這個“熱身”活動很巧妙,為整節課營造了一種輕松愉悅的意境,而教師抓住這個時機,通過“我們”這樣一個極其平常的詞語,在對話中帶領學生一起體會了課文一“言”可傳神,無“言”亦傳神的寫人技巧。
合宜的對話技巧是師生有效對話的保證。筆者認為合宜的對話技巧應該是切合學情的、切合教情的、切合文本的。筆者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在學生齊讀課文之后,筆者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文章不是無情物,讀這篇課文時,我們該讀出怎樣的感情呢?請結合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自由地、小聲地讀課文,讀完后,想一想,你嘗試著讀出了哪些情感。”隨后,在師生的充分交流中,筆者跟學生一起共同體驗了這篇千古名文的復雜情愫。在這個教學片段里,師生對話的主要形式是朗讀及在此基礎上的交流與討論,以“情感”為朗讀活動的線索,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細膩的情感感受,將學生靈動的自由的朗讀活動貫穿成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