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開源 馮志軍
“省域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獲得2018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這是對江蘇省堅持以教學標準引領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高度肯定,也是對項目團隊歷時10多年不斷探索和持續建設并取得成效的充分認可。獲獎的喜訊讓研究團隊采擷了一份幸福,收獲了一份自信,同時也引發了深刻思考。
項目的獲獎,得益于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有效優化教育結構等政策的深入推進。進入21世紀,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經濟、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凸顯。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到來,中等職業教育進入內涵發展和提高質量的新階段。2008年以來,教育部著力推進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建設,陸續頒布了一系列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能力、建設水平和教育教學提供了基本標準和基本要求。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推進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在我省落地開花,我們開展了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國家標準及學校實踐上下銜接、面向未來的江蘇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建設,并形成了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建設的“江蘇經驗”。
項目的獲獎,得益于我國社會經濟穩中向好和行業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的快速提升。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中等職業教育培養了大量初中級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行業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規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等職業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主題是強化自身改革,而實現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就在于探索構建具有特色的教學標準體系。研究項目從一開始就確立了科研引領、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多方協同的開發機制,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梳理能力結構,提煉核心素養,回應社會關切,堅持把扭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取向單一的局面作為重要課題。
項目的獲獎,得益于根植在江蘇這方歷來重教崇研、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肥沃土壤。江蘇職業教育在完成量的積累的同時,步入以內涵發展為中心的新階段。2005年出臺的《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強勢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獲獎的系列化成果正是在江蘇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持續改革的熱潮中應運而生的。《江蘇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江蘇將建立完善全省統一的中職學業水平測試制度、技能抽測制度、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制度。這些決策與要求的落實,基礎條件就是要開發出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的、體現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特點、適應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高水平教學標準體系。獲獎成果正是與江蘇職教發展相伴相隨的探索精神、開拓意志和科研品質的集中體現。
項目的獲獎,得益于江蘇省有一支把教育科研當成一種自覺行為追求的教師隊伍。將省域層面的系統設計和研究成果真正變成廣大職業學校課堂層面上實實在在的、持久的教學行動,一線教師的課程理解能力、教學探究能力和實施能力等是關鍵因素。項目依托省、市、校三級教研相溝通的教改推進體系,形成“共建、共享、共生”的標準建設與應用機制,以骨干職業學校為“實驗田”,發動和聯合廣大一線教師,廣泛開展基于標準的教研活動和教改實踐,將教學標準承載的教改思想有效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廣大教師在“對標找差”過程中形成了超越自我的良好品質。正是由于廣大教師的責任自覺和相隨相助,這項研究才結出如此具有生命力的果實。
“體無常規,言無常宗。”在江蘇省職業教育提質增效成為新常態、轉型升級成為新要求的當下,研究團隊將深入學習領會新時期出臺的文件所承載的新理念、新思想,在省教育廳的指導和專家的引領下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新要求,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各類中職專業教學標準;二是深化國家、地方和學校三個層面的教學標準體系的配套建設,全面系統地保持各級標準的協同和遞補;三是將研究視野擴大到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上,努力使教學標準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