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9、2014年之后,學院主持申報“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研究與實踐”連續第三次蟬聯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評選已然結束,但是過程卻依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學院自2007年就開始進行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實踐,先后出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建設實施意見》等文件。2008年建立了以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為核心、行政服務質量保障為基礎和引領、后勤服務質量保障為支撐的“132”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之后,又創新實踐了“55821”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運行模式。在追求質量強校的道路上,學院始終孜孜以求,砥礪前行。
學院始終堅持以構建“制度管權、流程管事、過程可溯、績效可測”質量治理模式,鑄就“自主自律、追求卓越”的質量文化為目標,瞄準傳統質量保證體系構建中存在的縱向不貫通,橫向不銜接,運行體系失調,質量保證主體缺位,內生動力不足,數據采集效率低下、容易失真滯后等問題,集中力量,協同研究,創新實踐。
要凸顯理論創新,常州工程創新提出了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模式,形成了全要素網絡化的“55821”內部質量保證理論體系。要凸顯模式創新,常州工程依據質量歸根結底靠自身保證的理念,以“目標鏈、標準鏈”作為診改邏輯起點,借助信息技術實現源頭數據即時采集,形成了基于“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的常態化內部質量自主保證運行新模式。要凸顯技術創新,常州工程集成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多種現代信息技術,自主研發建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化校園云平臺。
教學成果獎最大的功效就是要將獲得實踐驗證的范式向外輸出,引領改革。學院在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中,形成了17個規劃,近300個標準,230多項制度,200多個系統(流程),1000多份工作報告。其建設理念、實踐經驗被廣泛推廣,學院承擔全國診改培訓超過10000人次,公開出版的全國首部《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與運行實務》銷售逾2萬冊。《中國教育報》等多家主流媒體集中專題報道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診改工作經驗以及辦學成效。
伴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頒布以及中國特高計劃的推進,職教春風已撲面而來,常州工程將繼續深化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訓結合的育人機制改革,深化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打造一批“金專”“金課”“金牌教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引領辦學體制機制創新,引領高職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