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學成果能夠獲得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確實非常幸運。雖然從廣義上講師范教育屬于職業教育,但它的教育理念、話語方式、培養模式與主流的職業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職業教育界常常難以獲得理解和認可。在已經評出的兩屆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702項獲獎成果中,師范類專業獲獎成果只有7項,其中只有一個一等獎。
我們申報的項目之所以能夠獲得評審專家的青睞,首要原因在于項目所解決的問題本身具有的重大價值。20世紀末,我國的教師教育為了追隨世界潮流,啟動了以辦學層次上移和培養體系開放為重點的整體改革。但這場改革并未能吸引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參與教師培養,還促使本科師范院校逐漸放棄了教師教育特色而走向綜合化,一批歷史悠久、傳統優秀的中等師范學校更是難逃被撤并的厄運,這造成了優質師范教育資源的大量流失。21世紀初,中國的教師教育已經進入寒冬期:師范專業生源滑坡,師范院校學風萎靡,師范畢業生質量下降,中小學合格新師源嚴重短缺。在這種情況下,城鎮學校可以憑借區位優勢通過從他校“挖人”以緩解合格新師源不足的矛盾,鄉村學校只得招進本不具備從教條件的師范畢業生以補充教師數量缺口,這使得鄉村學校與城鎮學校在師資質量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為了接受好的教育,一些農村家長紛紛將子女送到城鎮就讀,我國鄉村開始出現空心化傾向。這不僅阻礙了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而且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構成了現實威脅。面對嚴峻挑戰,我們及早謀劃,主動作為,在得到地方黨委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支持后,于2007年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試點師范生公費定向培養項目(以下稱“定向項目”)。
致力解決具有重大意義的現實問題,只是引起關注的前提條件,令人信服的實驗效果才是獲得認可的關鍵因素。在獲得定向項目的招生、就業政策優惠后,我們將改革定向項目的培養過程作為試驗的著力點。雖然我校具有在100多年辦學歷程中積淀的優秀教育傳統,但是我們并沒有簡單復制,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圍繞“鄉村性”“卓越性”兩個重點問題持續探索。對“鄉村性”的研究我們采用調查法,通過對南通鄉村小學、幼兒園教師崗位的抽樣調查發現,鄉村小學教師大多數需要任教3門左右科目,鄉村幼兒園教師基本都承擔“包班”任務。這就說明,鄉村教師具有獨特的專業特性。因此,我們堅持“以教定學”,確定了“一專多能”的鄉村小學教師培養規格和“保教全能”的鄉村幼兒園教師培養規格,把鄉村學校從教要求作為定向項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卓越性”的研究采用案例法,通過對南通多位教育名師的長期觀察和深度訪談我們發現,“情”和“能”是卓越教師素質的兩大構成部分,在實現教師高質量發展中具有同等價值。對鄉村教師來說,包括“時代使命、責任擔當、扎根鄉村、成就學生”在內的教育情懷甚至比“能”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試驗了“情能兼修”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情意目標與能力目標并重,堅持德性課程與知性課程相結合,促進實踐體驗與理論學習同步,追求情智涵育與專業教育統一,達成“情”和“能”的相互融通、共生發展。經過1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們在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一批批項目畢業生在教職崗位上整體而持續的優異表現,贏得了任職學校領導、任教班級學生及其家長的高度贊譽,扭轉了地方各界對新師范畢業生的負面評價,為我國卓越鄉村小學、幼兒園教師培養提供了成功的先行樣本。
南通的定向項目能夠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除了項目教學團隊的辛勤耕耘外,南通市委市政府的英明決策,市縣兩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地方小學(幼兒園)以及教師研訓部門、名師工作室的精誠合作,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借此機會,我代表項目團隊全體成員向他們表示真誠的感謝和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