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教學成果獎的出發點是“鼓勵教育工作者從事教育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教學成果獎的系統設計、具體實踐、理論升華的過程既是對專業建設方案的再設計與再實施,更是對教學改革方法的再認識與再深化。只有站在專業建設“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這個原點,準確把握教學改革“產教融合”的方向,才能從方法上將職業教育支撐發展的作用發揮出來。
專業建設如何將“產教融合”落地生根?2012年,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五教”為本源,以“隨動產業和時代”為方向,以“七典型”為路徑,形成了“教師團隊”“教學資源”“教學場所”“教學方法與設計”“教風學風”產教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從高等職業教育的本源確立改革的理論依據。專業建設是系統工程,無論是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還是實施,都離不開“誰來教、教什么、在哪里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這五個核心要素。因此,項目組以課題研究的方式,逐步確立了“五教”的定義、內涵、邊界與外延,并以“理念重塑、教師重組、方法重塑、校企重疊、過程重診”為理念,確立系統的理論與方法體系。
二是以系統論為指導進行方案規劃與設計。專業建設包括專業建設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等,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應用系統化思維統籌推進,方能標本兼治。運用系統化思維推動發展,頂層設計是核心,問題導向是基點,綜合平衡是靈魂,三者是有機整體,必須準確把握、自覺遵循(婁勤儉,2014)。頂層設計關注專業建設最核心的五個教學要素,通過“典型企業—典型產品—典型教室—典型案例—典型教材—典型教案—典型研發中心”構建生產與教學相融合的實施路徑,教學要素通過生產項目融為一體。
三是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找到破解關鍵問題的法寶。
首先是以機制的實踐探求“合一”的載體。體制機制的突破關鍵在于教學要素通過生產項目有機融為一體。只有實現了教師和學生身份的雙重性,才能從根本上調動師生參與改革的主動性。教師享受雙薪,這是雙重身份的重要機制保障。教師從入職起就在同一個企業實踐,與企業共建實訓室、教材,共同帶領學生進行生產與學習,并逐漸過渡到參加典型企業的典型產品技術開發,將研發成果及時應用于課堂教學。學生身份的雙重性在于以“項目制”為抓手,由校企雙導師帶領學生開展企業項目研發與生產,通過項目化教學實施和項目化生產兩方面舉措形成學生員工身份的新路徑。課上學生學習真項目,課下學生生產真產品。
其次是以課堂革命的實踐,論證“合一”的方案。課上,在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項目化教學;課下,師生共同完成企業生產項目。同時,校企共建研發中心,教師聯合企業工程師,圍繞柔性制造生產線開發新產品、應用新技術、研制新工藝、實施新流程,用于企業生產和學校教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將“儀式感”嵌入核心價值觀。專業課程遵循教學規范,從起立、師生問好、上課到下課,每個環節都注意儀式教育,讓教師和學生都有尊嚴,愛家愛校愛國精神培養融于日常行為。教材教案內容嵌入職業素養、工匠精神、企業文化。課堂革命越成功,“五教合一”的人才培養方案就越容易落地。
最后是以“評價”的實踐反證“合一”的理論。一是教與學的動態評價體系。師生企共同制定教與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思考評價教學內容是否來源于企業真實項目,教學方法是否體現真實項目的設計與實施過程,教學效果是否滿足項目實施的能力與素質要求,以實現教學與生產及時對接。二是社會的反饋與評價。包括第三方對人才質量的評價、行業企業對專業和團隊的認可、相關院校對成果的推廣與認可等。從江蘇職教四十年座談會上的介紹到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上的主題發言,從《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到中央電視臺的專題報道,教學成果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實踐探索,從理論上得到了提升。
教學成果獎的培育過程,就是對教學成果“是什么”“為什么”“做什么”“如何做”“做得怎么樣”進行深度解析的過程,更是對“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探索的過程。通過成果獎的培育與申報,我們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收獲了一批教學的成果,更造就了一批教學科研的雙師團隊。
下一輪的教學成果獎該向何處使力?相信我們能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尋找到答案,讓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