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 賈倩倩 肖芝華
(銅川市統計局,陜西 銅川 727031)
銅川是陜西繼西安之后設立的第二個省轄市,七十年來為共和國的發展貢獻了6億多噸煤炭和近3億噸水泥,但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城市發展動力不足的矛盾凸顯。面對困境,歷屆市委、市政府圍繞“轉型發展”主線,大力發展接續產業、持續優化經濟結構、不遺余力改善民生,社會經濟得到了全面、協調、快速發展。一座“經濟強、文化興、生態美”的西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市悄然崛起。
(一)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1949年,全市生產總值僅有0.16億元,1966年后全市生產總值穩定在1億元以上,1992年突破10億元,2007年達到百億元,2013年超過300億元,2018年全市經濟在內外多重復雜環境影響下依然達到327.96億元,人均GDP40065元,是1949年的534.2倍。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使銅川躋身全國兩岸四地294個城市綜合競爭力10年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二)財政實力由弱變強。1949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僅有96萬元,1992年跨上億元臺階,2018年全市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3.1億元,是1949年的2406倍。
(三)區域經濟定位明晰。銅川曾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煤炭產量占陜西的70%,水泥和鋁產量逐年增長,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但隨著資源的逐漸枯竭,發展陷入低迷。歷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加速轉型發展,以傳統產業升級,接續產業壯大為核心出臺政策,尤其是2018年2月銅川被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后,全市堅持創新驅動,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大力建設新型能源、新型建材、航汽鋁材料、優質特色農產品、綠色休閑基地,“煤城銅川”已逐步轉型為區域重要的工業配套、數字經濟、綠色休閑養生新城市。
(一)結構明顯優化。全市糧食單產由1949年的38.45公斤增加至2018年的288.6公斤,增長6.5倍;總產由1949年的5.44萬噸增加至2018年的28.78萬噸,增長4.3倍。大力發展以蘋果、大櫻桃為代表的特色果業種植,2018年全市水果產量54.16萬噸,是1949年的492.4倍。依托“藥王”品牌,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業,2018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81萬畝,產量5.05萬噸。
(二)工業生產質效提升。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市工業門類“一煤獨大”,“先礦后市”發展模式為后期發展埋下隱患。市委市政府抓住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轉型試點城市歷史機遇,一方面堅持傳統產業提升改造,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018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33.0%,較新中國成立初期提高9.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245戶,較2007年增加127戶;全市生產煤炭比1949年增長78.9倍;電解鋁較1970增長25倍;水泥比1962年增長50倍。企業效益不斷提升,2018年規上工業企業中,成本費用利潤率11.6%,比1998年提高1.7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66.7%,比1998年降低10.1個百分點。
(三)服務業發展異軍突起。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市重工業輕服務業,服務業發展一度較為滯后,經過多年發展,全市服務業已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行業。2018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9.3%,增加值增長7.4%,高出GDP增速1.4個百分點。尤其近年來涌現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極大的促進全市服務業質的提升。目前大數據產業園、中國(銅川)工業品數字港、京東數字經濟產業園等項目加緊建設。
(一)持續筑牢發展根基。從投資規模看,1952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為42萬元,1998年投資突破十億元,2010年投資跨上百億臺階;近年來,隨著董家河循環經濟產業園、新區南部產業園等四大工業園區建設,投資金額逐年遞增。1952年-201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089.5億元。從結構看,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由1994年的0.9:71.2:27.9優化為2018年的9.5:23.7:66.8。房地產投資迅猛發展,2018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8.77億元,是1990年的397.9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1992年的2.54%上升到2018年的5.19%;房屋施工面積較1992年增長了381.6倍。
(二)商貿流通市場日新月異。從缺糧食,小攤販轉變為多業態。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54億元,總量是改革開放初期的111.3倍。截止2018年,全市擁有限上企業單位237家,其中批發業30家、零售業137家、住宿業40家、餐飲業30家。電子商務蓬勃發展,2018年,全市限上電子商務企業實現電商交易額達17.63億元。
(三)堅持不懈優化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結構由1949年的49.4:24.1:26.5調整為2018年的7.5:43.2:49.3,農業、工業、服務業協同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由弱到強,2018年全市非公經濟占GDP比重達到50.1%。
(一)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294元增加至2018年的29996元,增長101倍,年均增長12.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61元增加至9289元,增長151.3倍,年均增長13.4%。城鄉居民擁有財富顯著增加,2018年末,全市住戶人民幣存款余額371.87億元,人均67421.9元。
(二)脫貧攻堅強力推進。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銅川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扎實推進打贏脫貧攻堅戰。經過不懈努力,2016-2018年,全市共退出貧困村151個、脫貧12015戶39034人,宜君縣摘帽,貧困發生率由6.98%降至2.01%。
(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保障從制度建立到全面完善,居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教育事業成績卓著,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完善,科技體育事業碩果累累,生態環境日益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