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常
(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安徽 金寨 237300)
2019年是立夏節起義勝利90周年,金寨縣是立夏節起義的爆發地,立夏節起義又稱商南起義,中國共產黨大事記記載,1929年5月,河南省商城南部的農民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二師。經過艱苦斗爭,逐步形成了豫東南根據地。《金寨紅軍史》記載:“經過周密部署,1929年的立夏節之夜,以民團起義和農民暴動協同配合的武裝起義如期舉行。立夏節起義的勝利,是鄂豫皖邊區繼黃麻起義后又一次勝利的革命武裝起義。”立夏節起義沉重打擊了商南地區的反動勢力,極大地鼓舞了鄂豫皖邊區黨組織和人民群眾開展武裝斗爭的積極性。它的爆發有著一定的社會和現實背景。
1927年11月,湖北黃安、麻城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攻打黃安縣城,成立了黃安農民政府,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史稱“黃麻起義”。不久,一部分起義領導人以織襪教書等名義來到商南地區,配合商南黨組織從事革命宣傳,建立農民協會,伺機暴動。黃麻起義的爆發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鼓舞了大別山地區的革命斗志,以徐子清、徐其虛為代表的黃麻起義領導人紛紛來到商南地區,將革命的斗爭經驗傳播到這里,為立夏節起義的爆發提供了可參考的經驗和人才支柱,1928年3月,商城、固始邊區的大荒坡發動武裝暴動,由于準備不充分,黨的骨干犧牲了90%。大荒坡暴動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倉促發動的起義,造成了重大損失。慘痛的教訓給商南地區黨組織敲響了聲聲警鐘,在吸取大荒坡暴動失敗的教訓下,商南區委及時否定了省委做出的帶有盲動性的立即起義的決定。大荒坡暴動的失敗是令人痛心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南地區的革命勢力,革命形勢轉入低潮,為了重振革命士氣,急需要發動一次成功的武裝起義,立夏節起義醞釀發酵,一觸即發。
金寨縣位于安徽省西部,地處大別山腹地,原無縣治,于1932年始建立煌縣,建縣之前分屬安徽六安、霍山、霍邱,河南商城、固始,湖北麻城三省六縣管轄,臨近南京、武漢等重要城市。這樣的地理環境為革命隊伍的轉移、保存革命力量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金寨縣西南為中山區,中部為低山區,東北為丘崗區,整體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南溪、斑竹園、關廟等商南地區屬于西南中山區,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統治勢力相對薄弱。全縣森林覆蓋率在75%以上,有多處原始森林,樹木繁盛,革命高漲時可攻堅拔寨,革命活動低潮時可進山躲藏打游擊,休養生機,山大林密為民團及敵人的“圍剿”設置了天然的障礙。大別山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山里農事活動相對較遲,5月是初夏,也是山里農忙時節,同時,也是一年矛盾最集中的季節,窮人為了一年生計不得不背著高額的利息向地主借債,借糧,春忙也意味著春荒,地主與佃戶的矛盾關系達到了頂峰。大革命失敗之后,金寨區域劃歸南京國民政府管轄,大大小小的地主紛紛組建民團依附國民政府,民團之間為了各自利益相互撕咬、吞并,為革命暴動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1929年3月,蔣桂正式開戰,蔣系劉峙部蔣鼎文師與桂系武漢方面胡宗鐸部在宿松一帶激戰,5月,馮玉祥決定公開反蔣,劉郁芬、孫良誠、韓復榘等通電反對南京政府,推馮玉祥為“護黨救國軍西北路總司令”。在政治上,蔣挾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指責馮破壞革命”、“大逆不道”、“統一之梗”和“反叛中央”。蔣介石將主要精力放在對付西北軍閥上,無暇顧及轄內革命暴動,給武裝起義提供了寬松的政治環境。馮蔣會戰之際,蔣介石將大批軍事力量壓在戰場一線,金寨境內僅存地方民團維持秩序,力量較為薄弱,且民團之間矛盾重重。在民團內部有提前打入的大量革命人士,策應起義,在起義爆發前,我黨對敵情了如指掌。這為革命風暴的來臨做了充分的準備。
1920年,金寨縣燕子河的燕溪小學以校長徐守西為首就成立了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袁漢銘、蔣光慈、王明等革命先驅外出求學,先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8月,金寨縣湯家匯的筆架山農校成立了金寨縣的第一個黨組織,至1924年底,金寨籍的中共黨員有15人,黨組織的成立第一次將一盤散沙的人民群眾組織起來。自1926年開始,在商南黨組織的領導下,大別山地區普遍建立農協會,“抗租、抗債、抗糧、抗稅、抗捐”斗爭打擊了地主階級的囂張氣焰,助長了農民協會的革命熱情,農民協會的反抗斗爭奠定了革命基礎。1928年,商南黨組織認為發動起義條件不成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群眾,于是決定通過開大會、貼標語、散傳單等方式讓老百姓認識到地主階級吃人的嘴臉,進一步大力調動群眾參加革命的熱情。
大革命失敗之后,白色恐怖蔓延商南地區,國民黨反動派扶植建立反動武裝民團和護莊隊,壓榨、盤剝、殘害人民群眾,打擊農協會正常活動,撤銷減租減息政策,增加農民的負擔,打壓農協會員,殺害革命群眾,許多農協會骨干在一次次“清鄉”、“清共”、“肅反”中被迫害致死。其實很多人參加革命都是出于無奈,有些甚至被迫參與革命。不反抗要么被餓死,要么被折磨致死,起來反抗可能還有生的希望。在當時參加革命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其家人,甚至親朋好友都要受到牽連。“連坐制度”、“保甲制度”等一些殘酷的政策壓制著廣大人民群眾,很多烈士幾乎滿門滅跡。洪學智將軍在回憶這段歲月時,他說道:“開弓沒有回頭箭,在殊死的階級搏斗中,中間道路是沒有的。”
立夏節起義的勝利是金寨地區黨組織和革命群眾善于抓住有利時機,把握優勢條件,精心謀劃,周密部署,成功發動的武裝起義,以微弱“星火”點燃十萬英雄兒女的革命斗志,燎原于大別山,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善于把握時機,合理利用現有有利條件的成功經驗對我們的工作也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