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華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城北村學校,河北 保定 072150)
眾所周知,由于學生智力因素、家庭環境因素等各方面的不同,導致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學生個體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隨著班級人數的增加而變得更加明顯。傳統的教學中“一刀切”的現象比比皆是,教師對所有學生都講解一樣的內容,布置相同的作業,執行統一教學進度,很難顧及不同層面的學生,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來的學習效果也有很大差別。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顯然,傳統的忽略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現狀與新課程標準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也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次的教學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所謂分層次教學,就是在班級教學中,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明顯差異,有區別地設計教學環節和進行教學,有針對性的進行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輔導,分層評價,按照不同層次、不同學生的不同的水平進行因材施教,最大限度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來進行學習,使每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從而達到總體教學目標。
(一)學生的分層:學生的分層是進行分層次教學的第一步。根據學生的具體差異給學生分層次:基礎好的(平時考試成績都在85分以上)分為A層;基礎一般的(平時考試在70~85分之間)分為B層;剩下的基礎較差的為C層。學生的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把學生調換到適合的層次,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
(二)教學目標的分層:分清學生的不同層次之后,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教學內容和班中各個不同層次學生的可能水平,制定與各個不同層次的最近發展區相吻合的分層教學目標。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并且往高處要求。對于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教師對其要求要稍微放低一點,防止學生產生厭惡情緒,同時防止學生失去自信心。
(三)教學過程設計的分層:教學過程要注意“合、分”結合。一方面授課時要適當“合”,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統一內容與知識系統在統一時間統一進度向全體同學同步教學,講授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完成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要適當“分”,教師要根據好中差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的知識、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個性差異,采取分層分組。分層次完成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
教師提問是教學過程中關鍵的一個環節,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引發學生思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提問之前,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清楚地認識到哪些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比較難,哪些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比較容易。然后教師需要針對問題的難易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進行提問。
(四)課后練習的分層。課后練習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對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層次教學中,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布置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練習題可以分為三類:對于基礎好的學生,要讓他們進行綜合性練習,必須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定的綜合掌握,讓他們把學過的知識綜合起來,真正做到融會貫通。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老師就應該讓他們進行發展性學習,這個階段的作業練習關鍵是要讓學生做到對已學知識的一種掌握能力。而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主要設計一些模仿性習題,他們通過套用公式來盡快鞏固學過的公式。
(五)學生評價的分層。正確的評價方式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具有重要的作用。評價要講究方法,因人而異。對于那些成績較差、缺乏自信的學生,教師應該以表揚為主,找尋其閃光點,及時給予他們肯定,調動他們學習的參與性與積極性。對于那些容易驕傲自滿,學習能力又很強的學生而言,教師應該以競爭性評價為主,既要找出他們的不足又要點明他們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不斷超越自己。這種客觀的評價,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心理上均產生心理優勢,從而使學生增強自信,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潛能。
實踐證明:分層教學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重要方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次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從小學數學教育實際出發,針對傳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刀切”的教學現狀,提出了分層次教學的必要性,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課后練習、學生評價等諸多方面,對分層次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施做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