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古老民族,五千年凝聚成的魂魄和精神,已經成為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然而,隨著東西方文化的加速融合,傳統的民族文化受到嚴峻的挑戰。“民魂”似有漸漸消散在飛速旋轉的時光之輪里、悄悄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現代生活中的隱憂。
斯霞老師曾不無遺憾地說:“今天的青少年對祖國的歷史文化知道得太少。”其實,青少年缺失的,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知識”,更是對“民魂”的信仰和傳承。所以,斯霞老師也提出要“重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體系”。我以為,這種重建應該是基于時代特征的重建、基于學生需求的重建,應該是基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發展需要的重建。這種重建,應該從生活出發,又回歸于生活,應該緊貼生活、順應生活,創造合適的契機,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時時觸摸、時時感受、時時思考民族文化,體味其蘊含的精神價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關系,并將民族精神灌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日常行為,成為我們的骨血,將民族精神化為生活必然。
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日漸趨于成熟、趨于穩定,認知水平不斷提高,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并對哲學探討產生濃厚的興趣。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言:“一個人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里,都沒有像在青少年期這樣如此關心價值觀問題。”
“文以載道”,中華優秀的傳統詩文,凝聚了我們民族的精神。但如果學生只是在語文課上學過這些詩文,如果只是在考試時偶爾借用一下這些詩文,那么再優秀的民族文化也不能真正被學生領悟接受。創建詩意的生活,讓優秀的中華詩文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日常的運用、對話、感悟中深入理解并認同、接受傳統文化,讓民族精神成為青少年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有無限的教育空間。
以展現民族精神內涵的宣傳板報、繪畫作品裝飾教室,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浸潤吸收,這是從學生的外部生活去創建;讓學生以傳統詩文的思維方式來演繹推理,進而評價當下的生活,這是從內部去探知和創建。結合《誡子書》等優秀詩文,筆者和學生撿拾出十條“修身法則”、十條“齊家法則”、十條“志天下法則”作為班級宣言。我們時時更新、時時誦讀、時時對照,用優秀傳統文化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每一個學生都由內而外生發出民族精神的小小火焰。
班級中有學生出現抄襲作業的行為,在班會活動中,我們就此問題展開討論。筆者請學生找出我們傳統文化中關于誠信的詩文,全班交流。我們用墨子“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用《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來辨析抄作業行為的本質。在辯論思考中,做光明磊落之人、做言行一致的“君子”和偷懶抄作業欺騙師長、欺騙自我的行為,孰是孰非清晰明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抄作業行為的弊端,更有中華民族約定俗成的“做人”的原則和底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誠信、坦蕩的民族價值取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民族精神在小小的生活事件中得以傳揚。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文化,不僅僅凝聚于詩文之中,更凝聚在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中華傳統節日。不管是清明的祭祖掃墓,還是春節的闔家團圓,都融匯著華夏兒女最樸素的情感表達,也融匯著中華民族最感人的精神力量班主任應充分利用這些傳統節日,在班級中創建相關節日活動。這樣,節日,就不僅僅是節日更成為民族精神教育的延伸和拓展;節日,就不僅僅凝結著中華民族的過去,更可以滋生出新的未來。
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學生在瞻仰革命先烈、回顧革命歷程的澎湃激情中燃燒青春激情,擔負青春責任;端午節包粽子、做香囊,學生在艾香氤氳中吟誦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感懷于古仁人滾燙的愛國熱情;中秋節,師生同做月餅、共賞明月,品味傳統美食的同時,更在蘇東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里品味親情之思、離別之痛貶謫之慨,在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里品味離人之淚、戰爭之苦、將士之悲,品嘗華夏民族對和平的追求和向往;重陽節拜訪敬老院,慰問老人,在老人們的白發和皺紋中感受生命的流逝與珍貴,體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深刻內涵……
包容和諧、互助友愛、刻苦耐勞、公平正直自強不息、革故鼎新,幾乎所有的民族精神內涵都可以在節日文化中找到相應的注腳。節日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在班級中創建獨具特色而富有儀式感的節日活動,深度挖掘節日的意義,節日就能超越生活,引領高中生走向精神的高度。
元宵節,筆者帶領學生開展“歡天喜地鬧元宵”活動。從活動組織到節日闡釋,從材料準備到成果展示,都緊緊圍繞“民族文化”進行,在墨香繾綣中窺見書法藝術的精妙絕倫,從燈謎設計中探知漢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從燈籠制作中感受傳統工藝的匠心獨運,從元宵餃子里品嘗美食文化的魅力無限……在感受“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元宵氛圍后,有學生這樣感慨:“以前總覺得圣誕節、感恩節好玩,可是現在才發現,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更有意味,更值得我們去品味、去琢磨……”創建生活中的節日活動,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在節日的“形式”之下讓民族精神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這何嘗不是最好的教育呢?
站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無法割舍、更無法切斷我們民族的藝術文化根系,那是我們民族五千年風雨滄桑的見證,也是我們民族文化回歸的路徑。人類文化發展的回歸不是簡單的返回,而是對傳統的重新開掘和提煉。唯有對傳統藝術文化的深度認識,才有中華文化的自信回歸。
在班級中,班主任創建審美的、藝術的活動,帶領青少年走進中華民族文化的藝術殿堂,在尋尋覓覓中感動、在摩挲注視中驚呼、在輾轉反側間沉醉,閱讀和理解我們民族的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讓藝術和生活交融,讓學生在生活里發現美、品味美、創造美。學生既領略中華傳統文化在藝術表達上的優美,又時刻以動態的審美眼光形成新的美的創造,從而形成自身的素養并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們的民族不斷獲得新的精神力量。
為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筆者帶領學生展開了多個主題的系列“尋美之旅”活動。我們以“歷代名畫”“中國名曲”“絕美戲曲”等為主題,組織開展班會、綜合實踐活動,展開實踐研究,通過知、賞、思、辨,形成主題報告,分小組合作展示。這樣的生活創建,拉近了學生和傳統藝術文化的距離,讓學生在體味優秀文化藝術魅力的同時生發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以“歷代名畫鑒賞”主題活動為例,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鑒賞一幅古代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簪花仕女圖》《清明上河圖》等都成為學生們鑒賞的對象。通過資料搜集、名畫欣賞、局部臨摹,學生對這些畫作的前世今生有了深入的了解。班會課上,我們以主題沙龍的形式進行小組展示,圍繞若干話題展開討論。由此,學生對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為中華藝術文化的璀璨奪目而倍感自豪。將教育的實踐活動變為生活的一部分,在這樣的創建中,讓學生走近藝術、融入藝術,從而實現民族優秀藝術文化的傳播和弘揚,這是藝術文化的歸途,也是道德教育的歸途。
教育應該是無痕的,民族精神教育尤應如此。民族精神深藏于我們的血脈之中,需要我們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去喚醒、去激發、去點燃。作為一名普通的高中班主任,依托青少年的現實生活,通過生活的創建,煥發“民魂”的現實意義,讓青少年認可、接受、內化我們的民族精神,這樣,我們的“民魂”才能成為青少年的精神脊梁,成為民族發展的不朽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