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第二小學 劉 琳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推行,教師要積極構筑言情共生的語文課堂,要實現從教語文向學語文的翻轉。學者楊再隋提出“聽說讀寫書,字詞句段篇”是語文學習的關鍵。的確如此,小學語文閱讀的關鍵是將課文作為例子,引導學生將教材作文例子,找到讀寫結合的對接點,讓學生更積極地展開讀寫結合的練習,促使學生提高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能力。
在指導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練習時,我鼓勵學生抓住文章的空白處進行寫作。這些文章的空白處是文章中情感的積淀處,也是展開讀寫結合訓練的立足點。我先鼓勵學生聯系整篇文章進行閱讀,嘗試在頭腦中揣摩文本空白處展現的情感,而后則嘗試用寫作的方式寫下自己對空白處的揣摩,說說其中蘊含的情感。
在指導學生學習六上第8課《愛之鏈》時,我就鼓勵學生嘗試捕捉文章中的空白處,嘗試揣摩其中的情感。我首先找出文章中的句子,引導學生思考:“文中提到喬依的內心十分凄涼,你們覺得他此時內心想到的是什么呢?有沒有想到自己的妻子呢?”如有學生在讀寫結合的活動中嘗試揣摩喬依的內心:“喬依心中想到:工作沒有了,要養家糊口已經是不可能了,可是,難道我堂堂男子漢就要靠妻子養活嗎?更何況,妻子就要生育了,以后家里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巴,這叫我怎么辦呢?”這番心理活動展現了喬依心中的凄涼。我還讓學生結合下文幫助老婦人的內容進行分析:“喬依既然心中十分凄涼,為何還會幫助老婦人呢,你覺得他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幫助她的呢?”我鼓勵學生結合喬依的心理變化進行寫作,嘗試根據文章的整體內容,感受喬依的內心情感。
我鼓勵學生抓住文章的空白處進行補白,嘗試積極展開聯想,補充文章沒有言明的心理活動,讓人物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小學生的想象力一般都比較豐富,所以利用文章的留白處指導學生展開聯想,開展讀寫結合的練習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語言建構和運用方面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發展。
在指導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時,不能僅僅停留在內容表面的讀寫結合,而應該在契合文章語言范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延伸和拓展。學生在分析文章語言表達范式的過程中,能進行自主建構,習得相關的語言規律,這樣就能讓學生語言建構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五上第17課《黃果樹瀑布》一文用形象化的筆墨描寫了黃果樹瀑布的宏偉壯觀,寫得十分形象生動。我鼓勵學生從中找出語言范式,總結出相關的語法修辭知識。如可以讓學生分析作者描寫瀑布分三疊墜落的場景,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何選擇“織布機”和“白練”來比喻。如有學生分析認為:“白布不僅在形象上和瀑布的樣子很相似,而且織布機會發出轟鳴聲,這樣也正好能體現瀑布的聲響。”我引導學生總結規律,說說如何才能寫好比喻句。此后則鼓勵學生嘗試展開仿寫活動,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來描寫事物,要寫出事物的典型性和獨有的特征。如有學生嘗試描寫了日出的場景:“太陽好像一個漲紅了臉的小姑娘,羞澀地撩起紅色的面紗,好奇地張望世界。”用漲紅的臉比喻太陽,面紗比喻周圍的云霧,顯得生機盎然。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是沒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我在教學中利用課文語言范式的關鍵點,引導學生在自主建構中習得相關的語法知識,并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語用能力。
角色移位也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訓練形式,通過角色移位的方式能讓學生進入到特定的語言情境中,促使學生展開身臨其境的感悟,進行語言涵詠,并體會到文章中的情感。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能實現言意兼得的學習效果。我鼓勵學生在互換角色的同時從該人物的視角出發進行寫作,寫一下該人物的內心活動、行為舉動等。
在指導學生學習五上第10課《嫦娥奔月》一文時,我鼓勵學生嘗試采用角色移位的方式,將自己投入到故事情境中,思考自己處于主人公的狀態會做什么,會想什么,然后嘗試將自己聯想到的內容寫下來。我啟發學生思考:“嘗試想一下嫦娥為何決絕地吞下仙藥,難道沒有想過可能和自己的愛人分開嗎?她為何還是這樣做。”學生嘗試展開擴寫,描寫了嫦娥當時的心理和行為。“嫦娥一跺腳,拿起了藥丸,可是,手卻在發抖。吃了藥,可能就會被迫和后羿分開。可是,如果不吃的話,難道要讓那個惡人得逞嗎?想到這里,嫦娥閉上了眼睛,猛地將藥丸塞進了嘴巴里,吞了下去,睫毛顫動了幾下,一滴清淚從眼角墜落。”這是學生在角色移位后有了切身感受而進行的續寫,展現了嫦娥的豐富情感。
通過角色移位能讓學生獲得言意兼得的感悟,學生在閱讀中進行角色感悟,而在寫作中則可以寫下對該角色的新認識。在互換角色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都有所發展。
在指導小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訓練時,如果能找對訓練點,則能讓學生提高語言建構和運用方面的語文核心素養。除了文本空白處、語言范式、角色移位等訓練點以外,還可以讓學生圍繞文章的核心詞句、主旨進行讀寫結合的練習,這樣也能讓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