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 喜,鐘 玲,肖明徽,趙 磊
(江西省農藥管理局,江西 南昌 330096)
江西是我國農業大省,近十多年來,江西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自2011年以來全省糧食總產量均保持在410億斤以上。江西也是農作物病蟲害重發區、多發區,農藥在控制病蟲為害、保障農業豐產豐收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藥監管有效保障了農藥質量安全和使用安全。當前,江西省正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強省和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農藥減量任務艱巨,農藥監管責任重大,必須深入貫徹落實《農藥管理條例》,創新工作思路,強化工作措施,全面加強農藥登記、生產、經營、使用全過程管理,嚴格把控產前、產中、產后農藥使用風險,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1.1 主要成效 2007~2017年,江西省認真貫徹農藥各項管理法律法規,努力提升農藥監管能力,不斷創新農藥監管方式,監管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兩提高、一優化、兩減少”。
1.1.1 農藥監管效率明顯提高 據統計,2007~2017年的十多年間,全省組織開展了180次全省性農藥市場專項檢查(治理)行動,各級農藥監管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13.6萬人次,檢查農藥生產企業831個次,檢查農藥經營單位14.6萬個次,抽查農藥樣品17 430個,送檢農藥樣品2 648個,檢出假劣農藥530個,累計收繳假劣農藥220余噸(其中高毒農藥14.3噸)。
1.1.2 農藥質量明顯提高 農藥質量抽檢合格率從2007年的70%提高至2017年的89.1%,提高了19.1個百分點;農藥標簽抽檢合格率從78%提高到96%,提高了18個百分點。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保障到位,沒有發生因禁用農藥或假劣農藥引發的重大群體性事件。

圖1 2007~2017年農藥質量抽檢合格率

圖2 2007~2012年農藥標簽抽檢合格率
1.1.3 農藥品種結構明顯優化 具體表現在:從登記作物看,柑橘、蔬菜、葡萄、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登記比重逐年增加;從登記劑型看,乳油、可濕性粉劑等老劑型比重不斷減少,懸浮劑、水乳劑、水分散粒劑等與環境友好的水基性劑型比重不斷增加;從登記產品類別看,殺菌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年登記量比重穩步上升;從登記產品毒性看,劇毒產品連續5年無登記,高毒產品登記寥寥無幾,中等毒產品登記比重下降明顯,微毒和低毒產品登記比重連續5年保持在90%左右;從專利產品數量看,近幾年省內企業登記的專利產品有所增加,如江西順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解淀粉芽孢桿菌,江西天人生態股份有限公司的球孢白僵菌、球孢綠僵菌等均獲得專利;從農藥使用方面看,有機磷農藥特別是中高毒性的水胺硫磷、毒死蜱等產品使用量下降明顯,氟環唑、蟲酰肼、抗生素類等高效低毒的農藥產品使用量激增。
1.1.4 農藥違法案件明顯減少 全省農藥違法案件從2007年的1343起減少到2016年的545起,減少了59.4%。
1.1.5 高毒禁用農藥明顯減少 2007~2016年全省累計收繳高毒禁用農藥14.3噸,年收繳量下降明顯,其中2016年0.6噸,比最高年份的2007年減少78.6%。
1.2 主要措施 江西省先后組織開展了“農藥管理年”(2007~2008年)、“農藥市場監管年”(2009~2011年)、“法制植保(農藥)執法護農行動”(2012~2013年)以及“農藥監督管理年”(2014~2017年)等活動,以禁用農藥和假劣農藥為監管重點,以高毒農藥定點經營示范和農藥隱性成分監測技術為突破口,積極創新農藥管理思路和方法,提高監管效率,強化鄉村市場監管和對問題農藥、涉嫌違規農藥經銷商及農藥生產企業的監管,加強農藥監督抽查,狠抓農藥違法案件查處,嚴厲打擊制售禁用農藥和假劣農藥等違法行為。
1.2.1 狠抓《條例》宣貫,理順全省農藥監管體系 2008年江西省植保植檢站更名為江西省植保植檢局,并增掛江西省農藥管理局牌子,全省農藥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明確,公共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隨著2007年《農藥標簽和說明書管理辦法》的頒布、《農藥管理條例》的幾次修訂及2017年新《農藥管理條例》的實施,省植保植檢(農藥管理)局通過加強對基層農藥監管部門、農藥生產企業以及經銷商的宣傳培訓,大力宣講新政要求、過渡期政策注意事項等規定,保障了新政策的順利實施,理順了全省農藥執法和監督管理體系。全省累計開展各類培訓520余場次,培訓各類人員5 000余人次。
1.2.2 狠抓市場監管,創造良好的市場秩序 通過開展“農藥市場監管年”活動,深入推進農藥市場監管。
1.2.2.1 明確監管重點 以問題農藥、問題經銷商和問題生產企業監管為重點,強化鄉村農藥市場監管,加大專項檢查力度。2007~2017年間,共組織180余次全省性的農藥專項檢查,鄉村農藥市場農藥質量抽檢合格率由2007年的60%提升至2017年的85%,提高了25個百分點。
1.2.2.2 強化監督抽查 針對全省早稻、柑桔、中晚稻、棉花、蔬菜和茶樹用藥市場,每年組織開展5~8次專項整治,市場農藥產品抽檢合格率從2007年的70%提高到2017年的89.1%,提高了19.1個百分點。
1.2.2.3 強化農藥源頭管理 為加強農藥生產企業監管,制定《問題農藥生產企業重點監管制度》,根據全國和全省農藥監督抽查情況通報,組織省、市、縣三級農藥監管部門,對江西省內涉嫌生產假劣侵權農藥的24家農藥生產企業開展約談和自查自糾管理,責令查找原因,提出整改計劃,落實監管要求。
1.2.3 狠抓執法監督,增強農藥執法威懾力 通過開展“法制植保(農藥)執法護農行動”,突出監管重點,增強農藥執法威懾力,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藥的違法行為。
1.2.3.1 強化全省農藥監管“一盤棋” 明確了“4個100%”目標,即:甲胺磷等禁限用高毒農藥案件100%查處,農藥投訴舉報和督辦案件100%查辦,轄區內農藥生產企業100%納入監控范圍,縣、鄉二級農藥經營單位100%納入監管范圍。
1.2.3.2 強化“問題”企業和經銷商全省通報制度 針對在全省監督抽查中發現的不合格產品,全省通報涉及的生產、經營企業,責令轄區農業執法部門立案調查,并將相關企業列入未來幾年重點監督檢查名單。
1.2.3.3 強化農藥交叉執法檢查 每年抽調省、市、縣農藥執法人員組成聯合檢查組,在農藥銷售、使用關鍵期,開展1~2次全省農藥交叉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藥違法行為,進一步增強執法威懾力。2007~2017年間,共組織全省各級農藥監管部門出動執法人員13.6萬人次,檢查農藥生產企業831個次,檢查農藥經營單位14.6萬個次,抽查農藥樣品17 430個,送檢農藥樣品2 648個,檢出假劣農藥530個,累計收繳假劣農藥220余噸。
1.2.4 狠抓制度創新,創農藥監管“江西模式”
1.2.4.1 分級管理 根據全省農藥市場分布、農作物布局和各地農藥監管工作現狀,逐步實現重點管理、區別對待、分類推進,提高監管效果。自2010年起,實施農藥管理聯系點制度,在全省建立了11個農藥管理聯系點和4個農藥市場情況監測調查點。
1.2.4.2 開展鄉鎮農藥協管員試點 2010年在贛縣開展鄉鎮農藥協管員試點,每個鄉設有一名農藥監管員,負責日常監管和信息報送工作;
1.2.4.3 實行農藥經營備案管理 為加強農藥經銷商監管,2011年在高安市、東鄉縣等地建立農藥流通可追溯管理,開展農藥經營品種備案管理、進出貨臺賬管理試點,要求農藥經銷商建立進貨產品發票、農藥登記證復印件臺賬制度。
1.2.4.4 全面推進鄉鎮農藥監管員制度 在贛縣鄉鎮農藥監管員制度試點成功的基礎上,自2012年起在全省各鄉鎮全面推廣,要求每個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設有一名農藥監管員,新華社記者曾先后對江西省鄉鎮農藥監管員制度情況進行了采訪和報導。
1.2.4.5 開展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可溯源管理示范 在都昌、高安、泰和、永豐等八個縣(市)開展示范縣和示范農藥門店創建,全面落實地方行政推動、監管上下聯動,示范門店“六個一”標準建設,以及高毒農藥定點經營與替代技術推廣、鄉鎮監管員、經營品種查驗四項制度相結合管理措施,受到農業農村部領導的充分肯定,部分省份也來江西省參觀考察,為全國開展高毒農藥管理拓展了思路,提供了樣板。
1.2.5 狠抓信息宣傳,提升江西農藥監管形象 狠抓各項制度、措施的貫徹落實,加大對江西農藥監管工作的宣傳力度,總結江西農藥監管的經驗和做法,讓農藥監管的“江西經驗”走出去。
1.2.5.1 加強面向社會大眾的宣傳 開展“農藥監督管理年”活動和進農藥生產企業、進農藥經營門店、進農戶(種植大戶、生產基地和專業組織)及進基層農藥管理系統的“四進”活動,結合送科技下鄉、放心農資下鄉以及“3.15”打假,向社會大眾宣傳我省農藥監管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
1.2.5.2 加強面向系統內部的宣傳 在全國農藥監督管理有關會議上,江西省多次就鄉鎮農藥監管員制度、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農藥可溯源管理等介紹典型經驗,并得到了上級農藥主管部門的認可。
2.1 監管條件落后 農藥監管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關,也是整個農業執法的重點內容,但長期以來,從省級農藥監管部門到市縣,大部分缺少農藥監管專項經費,導致執法設備明顯不足,監管手段落后。同時,農藥監管的復雜性和專業性要求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但目前基層仍存在懂專業的不執法、執法的不懂專業等情況,影響執法工作高效開展。
2.2 執法死角清理難度大 鄉村農藥市場一直是農藥監管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監管的死角。為清理這個監管死角,近些年來,通過不斷加大對鄉村農藥市場的監管力度,鄉村農藥市場秩序有了一定的改觀,但仍存在一些盲區和死角,鄉村農藥市場仍是今后一段時期農藥監管工作需要突破的關口。
2.3 藥害事故處理程序缺失 藥害影響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影響農戶收入,藥害事故還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和諧安定。但目前藥害事故處理無程序性的規章制度可循,一旦發生重大的非因農藥質量產生的藥害事故,極易造成嚴重的群體性事件。
2.4 農藥銷毀工作不樂觀 全省每年在專項整治行動中都會收繳大量的假劣農藥,但由于沒有專項財政經費可用于無害化銷毀處置,絕大部分收繳的禁限用高毒農藥和假冒偽劣農藥分散、簡易封存在全省各地,安全隱患較大,如管理不力,處置不當,極易引發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
3.1 落實農藥管理屬地責任 落實履職機構,明確各級農藥管理部門職責分工,根據職能調整和承擔的工作任務,配備與當地農藥產業發展、職責履行相適應的人員編制,推進執法重心下移,充實基層農藥監管執法力量,確保各項職能落實到位。
3.2 堅持不懈抓好薄弱環節監管 繼續加強對鄉村農藥市場的監管力度,強化農藥生產許可和農藥經營許可管理,嚴格規范農藥生產經營行為。
3.3 完善藥害事故處理程序 盡快出臺農藥藥害事故鑒定管理辦法,使藥害事故處理有法可依。
3.4 加強農藥安全性有效性監測 重點是對已登記多年的老農藥或已產生抗性的農藥以及存在使用風險農藥的監測,為建立農藥退出機制和安全科學用藥提供依據。同時,應加強農藥科學合理使用指導與監管,開展農藥安全使用監督檢查,保障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3.5 強化溯源管理 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抓好農藥生產、經營、使用全過程監督管理,落實電子臺賬制度和信息上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