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召均
【摘要】伴隨著農村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土地資源的利用與規劃成為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中之重。農村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違法違規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土地資源利用和土地利益分配。
【關鍵詞】我國農村土地;利用現狀
【中圖分類號】D922.3
【文獻標識碼】A
農村土地資源不僅與農民自身的發展息息相關,而且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內在聯系。加強農村土地規劃管理,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改革,不僅可以加快新城鎮化建設,而且對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1、土地資源的利用與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1規劃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
在推進城鎮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信息化建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與發展,且目前我國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極其優異的成效,但這并不意味著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在我國各地都得到了高效的實施與科學的落實。其主要問題存在于農村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其規劃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1]由于信息化建設的落后,在土地規劃管理工作中僅僅是與土地利用現狀相關的數據庫都未能及時與相關的信息做到及時、有效的更新,且在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技術應用較少。
1.2農村土地制度不健全
當前我國的新城鎮化仍處于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下緩解土地矛盾的一項必要舉措就是進行合理的土地規劃管理。但在實際的農村土地規劃管理過程中,由于我國的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往往引起諸多問題,比較典型的有以下三種情況:①當前國家對于農村土地資源的所屬權有很多地方沒有明確規定,這就導致在土地交易時往往引起產權糾紛;②由于農民只有使用農村土地的權利而沒有規劃權,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農村的土地承包制度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這種模糊性影響力農民進一步的承包土地;③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是不完整的,即農民對于土地的益物權缺失,目前,我國沒有專門規定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法律法規。因此,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根本無法保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農村土地利用現狀
2.1耕地數量減少
土地資源位置固定,面積有限,且隨著自然災害毀損、建設用地占有、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等原因導致我國的耕地面積逐漸減少,雖然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耕地數量,但依舊無法改變我國耕地數量整體呈現降低的趨勢。
2.2耕地質量降低
土地的性狀穩定與否和肥力大小直接影響土地的生產能力和生態功能。最新土地資源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末我國耕地的平均質量等別為中等地,其中中等地和低等地的數量占到全國耕地總量的69.91%,耕地質量與生態安全令人堪憂。耕地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耕作過程中化肥、農藥、地膜等化學產品以及有機肥料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所含污染物質超過土壤環境容納量與其自身調節限度,質量降低;二是不合理的持續耕作方式使耕地得不到休養,連續的產出使土地質量下降;三是棄耕現象頻發,導致耕地荒置,無人管理,質量降低。
2.3耕地集約利用程度低
土地集約利用是在單位面積上使用高比率的投入以求獲得更大經濟效益的土地利用方法,是在土地利用過程中追求的目標,但在現階段大部分的農村土地利用中,耕地的集約利用程度仍處于低水平狀態。具體表現為耕地基礎設施落后,無高效的灌溉排水措施及播收設施,耕作過程中所采用的類似漫灌的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而且農作物的用水效率低下,甚至會破壞土地結構;耕地投入技術水平低,不能最大化發揮土地資源的潛力,限制經濟效益[2]。
2.4農村建設用地效率低
我國農村居民點用地普遍存在散、亂、小、臟、差的特點,居民點建設用地面積較大,同時存在大量住宅因居民進城務工而處于常年閑置狀態的現象,空心村和閑置宅基地會造成農村建設用地浪費。
3、農村土地利用整治措施
3.1提升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
在緩解農村土地規劃中,有必要切實提高土地規劃的法律地位。第一,在農村土地規劃中,實施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轉讓和易于更換和易于使用的平等更換政策。第二,改革現行農村規劃管理制度,減少各方對規劃的不當干擾。第三,要積極調整規章,建立健全農村社會監督制度,處理違規行為,從而加強對土地利用與規劃的重視提高其法律地位。
3.2明確集體所有土地的利用
在針對集體所有土地的規劃與利用過程中,需結合實際情況做到對集體所有土地的最大利用,不應過分死板,使村民對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抱有極低的期望值從而導致集體所有土地無法達到合理、充分的使用。在具體的利用與規劃中,及時了解村民對集體所有土地利用的想法,結合相關政策與規定做出靈活的應對從而提高土地市場的資源配置。
3.3復墾整治,恢復利用
長期的不科學、不規范的土地利用,會造成大量土地質量下降與生態系統破壞,如在生產建設中造成的土地塌陷、土地污染等。這些土地已經不再適合耕作或應用在其他方面,只有采取一定的工程、生物技術手段,對這些土地以及在自然災害中遭到破壞的土地進行整治,才可以逐漸恢復其使用。
3.4合理開發,增加數量
土地開發是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工程技術開發未利用土地資源的過程。開發中涉及的未利用地資源主要是耕地后備資源即荒山、荒溝、荒丘、荒灘。例如,山區土地多為貧瘠土壤,可以采取現代化技術手段對該類土壤因地制宜選取恰當的開發利用方式,進而增加可以為人類利用的耕地數量。
3.5加強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的利用
首先,在推進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方面,應加強對信息化重要性的認識,在思想層次上達到對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的高度認可才能發揮其在具體的農村土地資源規劃中的積極作用。此外,需加強對相關技術人員的吸收與培養,為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與推進奠定堅實的人才與知識基礎。在此基礎上,需不斷優化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做到信息的及時更新與錄入。[3]
結語:
通過開展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等一系列技術工程的土地整治工作可以增加可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提高其質量,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不僅可以滿足我國農業發展與鄉村建設的需求,同樣也能滿足城鎮化進程對建設用地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云.我國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與維護探析[J].商,2015(51):71.
[2]俞建林.農村土地管理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5(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