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芳
數學實踐活動的實施是為了解決問題開展的,解決問題需要數據、案例,需要依靠學生親身查閱和實踐。課標規定:增設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提升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形成過程,并初步具有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初步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因此,收集、分析信息是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過程。
一、收集信息
1.有目標、有針對性
數學實踐活動,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有計劃、有目標地去認真做一件事,并且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做事的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先指導學生制訂收集目標及先后順序,否則學生在收集時就會漫天撒網、沒有重點地全都收集上來,這樣整個活動的信息就會雜亂無章,針對性不強,使活動失去意義。
2.確定研究目標,拓寬學生思路
要想使活動中收集到的信息有價值和實效性,我們還要鼓勵和幫助學生拓寬思路,促使他們確定具體的收集目標。在“粉刷教室”活動中,讓學生從粉刷的材料開始選擇,可以選擇涂料、選擇油漆、選擇壁紙、選擇瓷磚,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組成小組,進行調查。這樣,學生的思路被拓寬,有了目標,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也明白了要做什么。
3.活動階段不同,收集信息的目標不同
活動準備階段,盡量從多途徑廣泛地、全面地收集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篩選、對比、分析、定位,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在活動的實施階段,收集的信息要有針對性、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再將主題活動引向深入;最后將收集的信息進行篩選、處理和加工,使信息能充分證明活動的成果。
二、分析信息
在交流信息過程中,有些學生看著資料逐字地沒有表情地讀。有的內容與研究主題絲毫沒有關聯;有的信息太多,需要硬著頭皮才能聽下去;有的信息深奧、乏味,無法吸引其他同學。這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篩選有效信息的方法。我認為資料分析一般要經歷個人閱讀分析資料和小組交流分析資料這兩個階段。
1.教會學生個人閱讀信息的方法
(1)要熟讀資料
學生收集的信息不少是從網上直接復制,沒有事先熟悉,交流時發現不少學生說得不清楚、字詞讀音不正確,于是我特意空出時間讓他們將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閱讀一番,因為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才能了解其意義。
(2)要提煉出信息的主旨
學生收集的信息比較多,內容也比較雜,這些內容龐雜的資料一旦交流起來費時又費力。因而就要對信息進行加工提煉,刪繁就簡。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和本次活動的內容特別有關聯的就留下來,無關的就毫不留情地刪掉。
2.教會學生小組交流分析信息的方法
每個學生的能力有差別,教會學生小組分析信息的方法,最后整理全班共同收集到的信息才能豐富而全面。但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常常出現重復的信息、與活動無關的信息,或者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信息。這樣的信息給小組活動帶來不少麻煩。
(1)相同的信息如果認可,應即時給予評價
例如,在“一億有多大”的活動中,有三位同學量得一步是65厘米,這說明三位同學一步的大小是相同的,應該認可,作為標準量去推算一億步有多長。
(2)如果有異議的信息一定要進行分析
學生在“一億有多大”活動中,數100張一元的錢需要100秒,大家都認為這個信息不合理,但收集信息的孩子堅持說是他自己數100張一元錢用的時間。為此,我們進行分析,或許是孩子所用的錢是舊的,或許在數的過程中出現數錯的情況,或許是時間計算錯了,然后小組一起再重新數幾次,最后確定一個標準。
學生對于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侃侃而談,經過切身的體會,因而也就有了對具體數量的感知。老師應該給予很高的評價,同學們也覺得這位同學收集的信息很有價值,并說出值得學習的地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收集信息的成就感、愉悅感。在數學實踐中,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收集信息對學習的幫助,才能讓學生產生收集信息的興趣與快樂,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總之,讓學生積極有效地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充分地將書本知識、生活經驗和現代信息有效整合,優化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貼近大自然,遨游信息的海洋。在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運用的過程中,能夠讓他們獲得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同時也可以豐富他們的學習方式,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的教學目標。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