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財新網“數字說”環境新聞報道的分析,來探討融媒體時代中國環境新聞敘事的創新實踐。在報道議題的選擇上,其多元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與受眾認知需求呈現出較高的契合度;在敘事框架上,已經從過去的淺層揭露式敘事轉向風險意識的傳播;在敘事形式上,充分運用VR等新媒體呈現方式,形象化地再現環境風險。這些創新探索給正在經歷“發展與風險”之惑的中國環境新聞帶來了一定的反思與啟示。
關鍵詞:財新網“數字說”;環境新聞報道;敘事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24-02
財新網近些年憑借其獨特的融媒體新聞報道,頻頻獲得國內國際大獎,在數據新聞和可視化領域享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作為中國媒體,首次榮獲全球編輯網絡(GEN)主辦的2018年數據新聞獎 “2018年度全球最佳數據新聞團隊獎”。因此,以近年來財新網“數字說”頻道的環境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媒體融合背景下中國環境新聞的敘事議題、敘事框架與呈現形式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敘事議題:切合多元認知需求
根據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對于“風險”的定義[1],可以將財新網“數字說”頻道與環境相關報道的議題進行如下分類。
第一類,外部環境風險報道。如《5.12特別策劃|你的十年一晃而過,他們的十年很漫長》《震后72小時——魯甸地震災后救援記錄》,以及北京7.21特大暴雨五周年系列專題、四川雅安7.0級地震五周年等系列專題報道。
第二類,人為制造的環境風險報道。一是及時性報道,如《東海撞船事故現場還原環境影響幾何?》《今年最強沙塵來襲 不是所有“吃土”都叫沙塵暴》《青島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財新記者實拍圖集》。二是科普教育類環境報道,如《海洋中的“漂流瓶”越來越多?錯!那是塑料垃圾》《只知道PM2.5?其實冬天要防的“毒”還有好幾種》《垃圾說|當我們丟垃圾時,也丟掉了我們的肺》《連云港遭“熔斷”的核循環項目是什么?》。三是重大環境事件或環境日特別策劃,如《2018年世界水日特別策劃〈我們有多缺水〉》《世界無煙日特別策劃|2 195個“漂亮”的中國煙盒——〈平裝就緒〉》《變革2013-奶粉戰爭(聚焦中國奶粉亂象)》以及山東非法經營疫苗案曝光兩周年等特別報道。
從選題來看,這兩大類環境議題都準確切中了受眾關心的焦點問題,滿足了受眾全方位、多元化的認知需求。在媒體融合時代,公眾對新聞的關注度逐漸成為衡量新聞價值的重要指標。無論是突發環境事件(如地震、爆炸等)、日常環境風險(如垃圾、空氣污染、食品安全、核項目、洪澇災害等),還是曾經發生的重大環境事件(如5.12汶川地震、北京7.21特大暴雨、山東非法疫苗事件、H7N9疫情、2008南方雪災等),都無一不牽動著公眾的心。某種程度上來說,媒介幫助受眾對環境、健康和安全等問題做出清醒的認識和選擇,是協助“定義”生態環境風險的重要社會機制。對于大量日常生活中的環境風險,人們往往以一種“習慣性、經驗性”的方式所普遍接受,而環境風險的隱形性、知識依賴性和傳媒的信息傳播功能,賦予了傳媒更多“風險溝通”的責任。
二、敘事框架:從淺層敘事轉向風險傳播
環境新聞報道并非“宛若明鏡般的再現”,而是需要在環境科學思想指導下,解釋和報道環境事件,引導和教育公眾具有環境保護意識,使環境災難信息盡量透明化、快速化傳播,并起到懲前毖后的提醒和警示作用[2]。
如《東海撞船事故現場還原 環境影響幾何?》并沒有過多地敘述事故發生時的情況,而是將關注焦點放在撞船事故引起的石油泄漏對海洋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災難。該報道從國家海洋局網站獲得數據,通過衛星遙感數據解譯,并用動圖再現了兩輛輪船發生碰撞前后的整個行船軌跡,用深色圖像覆蓋監測到3處條塊狀溢油分布區。該報道通過圖解的方式向公眾簡單明了地解釋了什么是凝析油,并從原油和化學品運輸行業人士和環保人士兩個不同角度來解釋此次事件給海洋生態帶來的環境危害。
媒體在環境事件中,不僅充當著各類環保組織的有力支持者和同盟,同時也在公民自發組織的環保活動中充當議題的發起人和推動者。從財新網“數字說”頻道的環境新聞報道的議題框架來看,中國環境新聞已經逐漸從簡單的曝光與監督環境問題的淺層道德批判的孤立視角中跳脫出來,轉而關注環境風險背后的深層次倫理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風險責任意識,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等。在風險倫理的指導下,堅持整體的生態原則,倡導環境公平和正義,踐行風險責任倫理,不僅強調風險后的補救,同時還對過去的環境事件有反思、有回顧、有追蹤,更重要的是以一種全球性和前瞻性的高度責任意識來引導和教育公眾,規范實踐行為,推動全球的環境治理與風險預警。
三、敘事形式:環境風險的形象化再現
財新網“數字說”的環境新聞報道形態已經不再拘泥于純粹的文本話語,而更強調通過具有縱深感的具體形象、真實案例和多元化的形態來傳遞信息。比起傳統的單一報道,融媒體報道形式在文字和視覺傳達上,共同將報道的結構更加清晰地鋪陳開來,雖然不像傳統文字報道一般章節分明,但所有的影像、圖片、文字、聲音、版面設計等等都營造出渾然一體的情境感,并有著鮮明的起承轉合,增強受眾的浸入感,同時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感[3]。
《5.12特別策劃 |你的十年一晃而過,他們的十年很漫長》開篇背景是地震后某個房間的廢墟場景,布滿灰塵的電視柜上,一臺電視在播放著鐘樓的畫面,封面中間草書紅字寫著大大的“十年——5.12”。下拉滾動條,畫面從電視的鐘樓進入一個動態真實的地震VR全景影像,使受眾瞬間猶如進入那個慌亂搖晃的時空當中。用這種全景紀實性影像化敘事,為整個報道的開篇增色不少,雖然短短幾秒,但已經把受眾的心緒和記憶拉回到十年前,給人以超乎文字和圖片的震撼和沖擊力。十位地震親歷者的出現一般以主人公被采訪的半分鐘影像短片加上大幅照片組圖以及文字配合的方式呈現,除了回顧地震當時發生的場景以外,關注點主要聚焦在這些典型人物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活狀態。
再如,《東海撞船事故現場還原 環境影響幾何?》報道中整理出歷史上有名的原油泄漏事件,用“滿身油污的慘死灰鯨”“帶著防毒面具清理油污的工人”和“滿身油污正在掙扎的海鳥”等具體生動的新聞圖片,形象地展現了每一次石油泄漏事件給當地生態造成的巨大破壞,對生物造成的難以估量的慢性影響,這些都將無形的生態環境風險具象化的方式體現,用觸目驚心的細節化圖像和文字的緊密結合,警示環境污染的風險后果,塑造公眾的環保意識,促進社會的生態風險治理。
因此,從財新網的環境新聞報道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媒體開始立足于媒體定位,圍繞生態環境這個全球性話題,用全新的生態環保思維對環境議題進行重構,并以媒介報道作為橋梁和紐帶,為進一步推進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理念的傳播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參考文獻:
[1] (英)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 周紅云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22.
[2] LopezVazquez E, Marvan M L.,“Risk Perception,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Two Catastrophe Risk Situation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vol.31,no.1,2003:61-70.
[3]鄧天白.新媒體時代調查報道的堅守與變革——從2017年ProPublica主要獲獎作品談起[J].新聞與寫作,2018(9):94-96.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