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的三種表述形式

2019-01-14 02:46:40劉超
江淮論壇 2019年6期
關鍵詞:民族特色建構特色

劉超

摘要:中國特色文學理論是在中國本土產生的中國自己的文學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論史中,表現為三種不同的理論表述形式,即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21世紀之后的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不同表述形式各有其核心訴求,多重訴求疊加融合,形成了當前形態的新表述形式,即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為指導,在中國本土產生,吸收了中國文論與西方文論的全部精華,符合中國文學現實和中國人精神內核與審美習慣的文學理論。

關鍵詞:中國特色文學理論;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

中圖分類號:I20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6-0045-006

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體系,這是當前文學理論界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特色文學理論是在中國本土產生的中國自己的文學理論。從陳獨秀、瞿秋白、魯迅等人的文藝思想,到毛澤東的“講話”體系,再到童慶炳、錢中文的文學審美意識形態理論,均可歸類為中國特色文學理論。這些理論在提出時,并沒有高舉中國特色文學理論概念。不同的社會歷史語境對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時代的人對其也有不同的認識,形成了三種不同的表述形式,即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21世紀之后的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三種表述形式各有訴求與側重,多重訴求融合疊加,最終催生了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的當前形態,即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為指導,在中國本土產生,吸收了中國文論與西方文論的全部精華,符合中國文學現實和中國人精神內核與審美習慣的文學理論。

一、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建立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這是周揚在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的命題。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一方面蘇聯政局動蕩,中蘇關系微妙;一方面片面強調文學意識形態性并不符合文學現實。于是周揚否定了硬搬外國經驗的做法,呼吁建立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周揚看來,“建設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就要在我們民族的基礎上建設,這樣才能有民族特點。”[1]建立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這一概念由此產生。

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概念回應的是民族主義這一問題。一百多年來,民族主義是中國知識分子關注的重要內容。清末民初,基于反清立場,孫中山提出了種族的民族主義;基于建立民族國家的立場,梁啟超提出了國家的民族主義。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出于政權統治的需要,蔣介石引入了德意的法西斯民族主義,以民族斗爭否定階級斗爭。1930年國民黨文人進一步推出了《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以批評無產階級文藝。以魯迅、茅盾、瞿秋白等為代表的“左聯”文藝理論家與之展開了激烈論戰。在魯迅看來,民族主義、國粹主義、藝術至上主義等等,都是“利用本國的傳統之力,以除去‘害群之馬”[2]。“由于中國共產黨和左翼文藝界的國際主義和階級斗爭立場,他們對‘民族主義話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忌諱的。”[3]但是,民族主義是建立現代民族國家過程中繞不開的問題。20世紀30年代開始,共產黨人開始正面回應民族主義問題。1938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4]引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隨后又產生了文學“民族形式”討論以及1942年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周揚提出建立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所承接的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文學民族形式討論的傳統。然基于20世紀50—60年代復雜的國際政治背景,主流文藝理論界并沒有積極推動文藝民族性的討論。20世紀60年代,關于文學民族特色的討論主要集中于民族文學遺產繼承、少數民族文藝等較為邊緣的領域。文革期間,這些方面的討論也消失了。直到20世紀80年代,文藝理論的民族特色問題才被重新探討。

20世紀80年代初,民族特色文藝理論概念主要以兩種方式出現。首先是直接延續20世紀50年代末的討論,如楊振鐸的《漫談文藝理論的民族特色》(1980)、孫耀煜的《簡論中國文學理論的民族特色》(1982)、周揚的《關于建設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問題》(1983)。其次是間接出現在一系列討論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的論文中,如孫蓀的《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與文藝的民族化》(1983)、畢桂發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淺議》(1984)、張來斌的《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1984)、翟耀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學習毛澤東同志關于文藝民族化的思想》(1984),這些論文中的“中國特色”基本等同于民族特色。

如何解讀民族特色呢?第一種解讀方式承接了20世紀30年代左聯、40年代解放區的相關討論,將民族特色解讀為一種源于民間與大眾的藝術風格,包括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的內容與民族的形式,周揚就持這種觀點。第二種解讀方式是回歸古典,強調“我國古代文藝理論遺產很豐富,很獨到,很精辟,是中國式的文藝理論。”[5]20世紀80年代,包括周揚在內的一些學者嘗試將兩種解讀方式融合為一,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內容更加豐富,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國古典文論融入主流文論體系。可惜這種嘗試最終失敗了,主要原因有兩點:

首先,20世紀80年代對民族概念的解讀本身就存在很多的問題。其一是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文藝本身的內在規律與特征。其二是基于階級論,將一些重要的中國文學遺產排除了。其三是忽視了民族性的現代化,“民族性是不斷演變、生成的東西,在其保持自身基本特性的情況下,其內涵是不斷被改造與豐富的。”[6]271其四是沒有妥善處理少數民族的文藝成果與思想。其五是缺乏抽象性與理論深度,后來李澤厚提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鄧曉芒、易中天、陳望衡、張法等人對中西美學傳統的比較研究,所針對的就是這種缺憾。90年代之后,很多學者否定了將中國特色等同于民族特色的做法,認為“文藝理論的‘中國特色不等于文藝理論的‘民族化概念。‘中國特色應該包括比‘民族化更深入的內涵。把‘中國特色僅僅歸結為‘民族化,這種理解是偏狹的”[7]。

其次,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本身也遭到了挑戰。20世紀80年代初,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主流地位沒有發生改變,很多學者卻一再強調文藝理論建構應該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1985年3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第四屆年會在桂林舉行。會議包含了三個議題,一是如何建設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二是如何開創文藝理論研究的新局面,三是文藝理論研究方法的改革問題。三個議題中,“關于文藝理論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多樣化問題,受到普遍關注,成為中心議題”[8]。對于建設中國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會者基本的態度是贊同,普遍的傾向卻是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文藝理論可以而且應該有各種各樣的探索,它們互相補充,各有長短,百家爭鳴,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文藝理論問題,這些體系的總和構筑起一個時代的科學文藝理論……強求一統化,只要一個體系,同陳舊的思維方式有關,而多樣化則是我們所處時代的思維特征。”[8]面對蜂擁而至的西方新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實際成為了一種學術口號。

保持中國文藝理論的獨特性,這是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概念的核心訴求與本質內涵。在文學實踐上,它先是推崇文學的民族形式,20世紀80年代之后又加上了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學與文論的內容。就緣起而言,這一概念具有政治導向性與歷史偶然性。就發展而言,它是一個沒有充分展開即被棄用了概念,具有過渡性。就價值而言,其內含的對中國文論獨特性的呼吁,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等一系列概念中延續了下來,得到了后來文藝理論家的普遍肯定。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

在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概念逐漸消失的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概念產生、發展、傳播開來。1982年9月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概念。此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重要定語被放到了哲學、法學、政治經濟學、文藝理論等學科之前。20世紀80年代,先是毛澤東的“講話”體系被歸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93)的出版,鄧小平文藝理論思想也被貼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標簽。進入21世紀,江澤民、胡錦濤的官方文藝理論思想及文藝理論界產生的有重要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思想也被囊括其中。

至此,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理論可概括為:20世紀80年代產生,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毛澤東“講話”精神,以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核心,由幾代國家領導人提出基本原則與方向,眾多學者不斷豐富發展的理論體系。圍繞此體系,童慶炳、錢中文、王元驤、陸貴山、董學文、姚文放、高楠等眾多學者構建了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審美反映論等一系列新的文學理論體系,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文著,相關的座談會與學術會議更是不勝枚舉。

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訴求是堅持文藝理論建構應基于中國文藝的現實與中國的現實,這正是20世紀90年代直到21世紀初中國文藝理論研究最為重要的歷史經驗。文藝理論建構的現實性包含內外兩個層面,內在為尊重文藝的自律性,外在為文藝對社會現實的尊重。

1979年10月鄧小平在《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強調在新的時期“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征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提高文學藝術水平,創作出無愧于我們偉大人民、偉大時代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和表演藝術成果”。[9]江澤民《在中國文聯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也強調:“無論是提高藝術表現力,還是判斷藝術的優劣高下和學術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艱苦的藝術實踐,靠平等的競爭。”[10]從政治層面給文藝創作與文藝理論研究松綁,之后結合20世紀80年代引入的西方新理論,文藝自身的審美規律成為了文藝理論研究的新中心。相繼建立起了文藝心理學、文藝符號學、文學敘事學、文學文體學、接受美學等一系列文學理論研究分支。

錢中文認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政治閹割了文學藝術的本質特性,即最根本的審美特征,進而完全遏制了文學藝術的審美的自由想象力。擺脫了這種不幸境遇,文學藝術要成為文學藝術,自然首先要恢復其原有本性,即審美特征。”[6]282結合20世紀80—90年代的其他學術事件,如“手稿熱”、“人性與人道主義討論”、“文學主體性論爭”、“實踐美學熱”等等,可以看出文藝自律性被高舉得益于一種壓抑之后的反彈力量。現實的文藝實踐終于取代教條化的先在政治原則,成為了建構文藝理論思想的起點。

與尊重中國文藝現實緊密相連的是關注中國現實。在蔣孔陽看來:“對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比西方文化更為嚴峻的挑戰,是現實生活對我們提出的挑戰。”[11]杜書瀛也認為有中國特色的文藝學,“是充分表現著當代時代特點的、與文藝實踐息息相關的、活的文藝學”[12]。基于本土語境,針對本土問題,符合本土審美習慣,與尊重文藝自律性一樣成為了文藝理論建構的新共識。

在尊重現實性的基礎上,過往文藝理論研究中的一些老問題,也有了新的理論形態。如馬克思主義回到了理論方法的本位。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因為“當產生馬克思主義的境遇還沒有落在我們后面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仍然是完全在場的”[13]。馬克思主義思想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論闡釋力與學術深度,可以有效地分析與回應中國本土的文藝問題。同時,馬克思主義在底層影響著中國作家與讀者的世界觀與思維方式。在文藝理論建構過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實際就是在回應中國文藝實踐的現實與中國的現實。又如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其間很多學者認為過往學界對政治與文藝關系的理解過于狹隘,將黨派與專制的政治等同于政治本身。從更加廣義的角度定義政治,則文學必然具有政治性,開明民主的政治生態也有益于文學實踐,“抽象地否定文學的政治性,或者人為地鼓勵文藝學研究非政治化,就有使文藝學知識非公共化的危險,使之無法積極回應現實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喪失參與社會文化討論的能力。”[14]

三、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

20世紀90年代中期,曹順慶提出了“中國文論失語癥”,指出:“中國現當代文化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理論話語,而沒有自己的話語,或者說沒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文化(包括哲學、文學理論、歷史理論等等)表達、溝通(交流)和解讀的理論和方法。”[15]在曹順慶看來,解決“失語癥”必須重建中國文論話語,作為一個研究術語的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概念就此產生。2010年之后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深度融入全球化浪潮。在新的歷史語境,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構這一概念走上歷史舞臺。文論建構應該指向底層邏輯“話語”,應該最終形成“體系”,這是新時代文論話語體系概念的核心訴求與本質內涵。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構問題并沒有引起廣泛的討論,雖然每年都會發表幾篇相關論文。這一時期,西方新文藝理論方法的沖擊仍在,文藝內部規律研究仍是潮流,重建馬克思主義文論仍是熱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提到增強文化自信問題。2014年10月習近平在北京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提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2015年10月,在習近平講話基礎上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又作了重要講話,強調建構哲學社會科學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16]15。國家意志與文學理論研究聯系到一起,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構迅速成為學術熱點問題。2015年,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選擇了以“當代中國文論的話語體系建構”為年會主題。2016年4月與11月,由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牽頭,又分別于湖南師范大學、上海大學連續舉辦了兩屆“當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構建”高端論壇。除了之前就關注此問題的曹順慶、李建中等人,張江、丁國旗、朱立元、譚好哲、余三定、段吉方、董學文、趙炎秋等一批文藝理論界著名學者紛紛加入討論。

圍繞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構有四個問題討論較多,即理論基礎、思想資源、經驗傳統、研究目標,形成了一系列的新共識。就理論基礎而言,中國社會現實與中國文學現實再一次被放到了文藝理論建構的首位。20世紀80—90年代強調尊重文藝自律與社會現實,所針對的是政治權威的教條化影響。當前強調文藝理論建構的現實性,一方面否定盲目移植西方理論來解決中國問題,一方面反對“借助于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構建自己的體系”[17]。就思想資源而言,除了主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古代文論,包括“西馬”在內的西方現代文論也應被納入其中。就經驗傳統而言,最早是學習蘇聯經驗,20世紀80—90年代推崇歐美經驗。曹順慶、李建中推崇中國經驗與中國傳統,朱立元則補充道:“談到承續傳統,人們往往只想到19世紀以前的古代文化、文論舊傳統,而忽視了這一個多世紀以來不斷生成、事實上已經成為我們新鮮血液和營養的現當代文化、文論新傳統。”[18]就研究目標而言,更加關注國際視野,強調理論建構應“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16]24

四、中國特色文學理論

中國特色文學理論是在中國本土產生的針對中國文學現實問題形成的文學理論。不同時期的理論建構各有側重、各有特定訴求。20世紀50年代,針對文學的民族性問題,產生了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理論建構的核心訴求為追求文論的獨特性與獨立性。可惜20世紀50—80年代,在理論資源匱乏、思維方式僵化的背景下,學界對民族性作了較為狹隘的解讀。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概念產生,文論家將視角轉向當下,從當下的中國現實與中國文學現實入手建構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尊重文論建構的現實性訴求,產生了一批新的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針對的是中國問題,卻多立足于西方的理論方法與話語系統,引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于是21世紀初,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概念最后接下了建構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的任務,其看重文論的底層邏輯話語與整個體系架構,學術性與理論性更強。

中國特色文學理論這一概念是在新時代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學新的現實基礎上,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來的,也將在習近平有關文藝問題重要論述的指引下繼續發展。相比之前的各種表述方式,中國特色文學理論這一概念,表述更加明確,視點更為集中,內涵更加寬廣,理論的概括性也更強。有學者將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界定為:“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為指導,在中國本土產生,吸收了中國文論與西方文論的全部精華,符合中國文學現實和中國人精神內核與審美習慣的文學理論。”[19]作為一個過渡定義、相關研究的出發點,這個界定是可以成立的,最終的定義則需要學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包含了幾個重要的特質:

第一是對中國人精神內核與審美習慣的肯定,其實質是對民族性的再強調與再闡釋。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概念的消失,一方面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轉型,文論研究的側重點發生變化;一方面也緣于對民族性的狹隘理解。實際上,即便在全球化語境下也繞不過文藝的民族性問題,“我們只能從中國文學的民族性的獨特性走向文學的世界性”[20]。中國人的民族性實際就是其精神內核的外在顯現。于文藝之中,民族性則表現為獨有的審美習慣與審美風范。民族性不僅與過往的傳統經驗與文化遺產相關,也在不斷自我更新,形成新的傳統。所以討論民族性不僅需要關注過往,也需要關照當下。

第二是對一百多年來本土文論建構經驗的關注,這是重建文藝民族性的關鍵,也繼承了20世紀80年代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傳統。21世紀初,產生了一批對清末以來或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文藝理論建構進行總結的著作,如曠新年的《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2001)、杜書瀛、錢競主編的《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2008)、高建平主編的《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研究(1949—2009)》(2011)。基于這些研究,有學者(如朱立元)看到一百多年以來的中國文學理論研究,也是一條重要的文論傳統。一些學者(如曹順慶、李建中)呼吁將中國文論話語體系與綿延千年的中國文脈連接到一起。這種連接不容回避且難以解決的是古代文論現代轉換問題。相比之下,將中國特色文論建構與一百多年來形成的新傳統、新經驗聯系到一起,更加合理,更符合現代的學科規范與學術思維。

第三是強調回歸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這一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與闡釋力的現代重要理論體系為基礎,建立中國文論話語體系。中國文學理論建構應該強調民族獨特性,這種民族獨特性源于中國古代的文論傳統,更源于一百多年形成的新文論傳統。這一新傳統的核心正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一百多年來中國特色文論建構的主線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文學現實的結合。當這種結合成功實現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即健康良性發展,如20世紀90年代的文藝理論;當這種結合發生錯位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即遭遇挫折,如文革時期的文藝理論。

“帶著新的理論眼光,以新的角度、新的選擇范圍、新的評價標準重寫全部文學史。于是,歷史和文學史的寫作,就有了新的向度。帶著這個觀點來看理論的歷史,也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發。”[21]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就是這樣一個新視角、新向度。通過這一視角,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新時代文論話語體系成為了一個概念系列。當這一視角被人們看到找到,它本身也成為了一個限定性的概念,成為了系列概念的一員。不同于之前基于社會語境變化的概念迭代,從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走向中國特色文學理論,一方面是對這一新研究向度的肯定,一方面也是出于理論研究內部整合的需要。

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將民族性、現實性、話語體系性有機融合為了一個整體,所繼承的正是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理論訴求與學術傳承。實際上,這種整合自20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整合了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追求民族學術獨立的訴求。在新時代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構的相關討論中,兩個重要的理論共識就是中國文學理論建構必須基于中國文學現實,以及必須尊重民族文藝的特性。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的理論側重點,是關注一百多年來的中國文學理論建構傳統與經驗,進一步則是發現在此傳統中,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經驗結合的重要性。

作為一個整合性的概念,中國特色文學理論朝向未來仍然擁有巨大的闡釋空間。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仍然處于在路上的狀態,未來如何發展,產生什么樣的理論熱點,都是不可知的。不過有一點是很明確的,這種開放性特征必然會引出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歷史經驗總結這一研究方向。在文論研究中,“向后看”常常是居于“向前走”之前的重要步驟,基于對過往文學理論經驗的系統總結才能產生新的理論建構。古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德國均是如此,在回溯古典文藝的基礎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藝思潮與文學理論。朝向未來進行新的理論創造,固然任重道遠;朝向過去進行必要的理論反思與經驗總結,同樣有其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揚.周揚文論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180.

[2]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19.

[3]毛宣國.“民族主義”“民族形式”與“民族精神”——上世紀20—40年代文學民族性的論爭與思考[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4]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M]//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畢桂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淺議[J].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2).

[6]錢中文,劉方喜,吳子林.自律與他律——中國現當代文學論爭中的一些理論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71,282.

[7]董學文.談談“中國特色”[J].文藝研究,1991,(1).

[8]本刊編輯部.探討新方法,改革舊觀念——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第四屆年會討論綜述[J].文藝理論研究,1985,(3).

[9]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M]//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3.

[10]江澤民.在中國文聯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6-12-17.

[11]羅竹風,徐中玉,唐振常,黃裳,蔣孔陽.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J].群言,1992,(2).

[12]杜書瀛.九十年代: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文藝學[J].文藝理論研究,1992,(4).

[13][法]加涅賓.認識薩特[M].顧嘉琛,譯.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88:142.

[14]陶東風.文學理論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8.

[15]曹順慶.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戰略與重建中國文論話語[J].東方叢刊,1995,(3).

[16]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7]張江.強制闡釋論[J].文學評論,2014,(6).

[18]朱立元.關于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再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15,(4).

[19]趙炎秋.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的歷史經驗[J].學術研究,2019,(5).

[20]童慶炳.當代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問題[J].文藝爭鳴,2008,(11).

[21]高建平,主編.當代中國文學理論研究(1949—2009)[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

(責任編輯 黃勝江)

猜你喜歡
民族特色建構特色
特色種植促增收
今日農業(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中醫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黨建
建構游戲玩不夠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論維漢熟語的民族特色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民族特色是創意設計的靈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99在线国产|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97视频在线| 色婷婷在线影院|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 欧美成在线视频| 久草热视频在线|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国产喷水视频|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国产精品19p| 91麻豆久久久|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精品国产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丁香婷婷久久|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内a级毛片|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久操中文在线|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五月天综合婷婷| 欧美精品在线看|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一线天| 538国产视频|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美乳|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色综合成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人人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