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5G社會已經成為人們清晰可見的未來,它對安徽經濟,特別是對安徽制造業影響如何,是我們要迫切關注并思考的問題。5G時代的基本特征是萬物互聯,實現其特征的基礎是與現代制造業相融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從5G時代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出發加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安徽需要借鑒上海等長三角沿海省市發展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找出服務制造業發展的差距,加快城市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新業態的政策跟進;加快人工智能應用,推動大數據平臺建設;使政策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關鍵詞:5G時代;服務制造業;產業水平升級
中圖分類號:F269.27.5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6-0095-005
5G時代即將來臨,各行各業都在紛紛轉向使舵瞄準這個充滿商機的未來領域,畢竟,它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機遇正漸行漸近。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35年,5G將在全球創造12.3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全球5G價值鏈本身將創造3.5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由此創造的就業崗位將有2200多萬個(1);從國內市場看,到2026年,中國5G產業鏈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15萬億元,比4G產業鏈總體市場規模增長將近50%(2);到2030年,在社會總產出、經濟增加值和就業機會上,5G直接帶動將分別達到6.3萬億元、2.9萬億元和800萬個;間接帶動將分別達到10.6萬億元、3.6萬億元和1150萬個(3)。
作為制造業大省,安徽只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制造業轉型升級,才能適應5G發展要求;在做好進入5G時代的同時,更快融入長三角產業分工體系,縮小我們與沿海地區的差距。
一、生產制造向服務制造轉型是5G運用的
前提和基礎
在全網絡覆蓋時代,幾乎所有與5G脫鉤的產業,都會因市場受眾面縮小而趨于萎縮。而與5G相連的產業,則需要以現代服務業為基礎建立互聯互通的5G生產應用和市場應用系統;智能制造過程的各個環節也都需要與信息技術融合,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因此,在5G時代,產業的生產、銷售和消費過程都不是孤立進行的。
(一)相關理論綜述
關于生產制造如何向服務制造轉型早已受到理論界關注,這一類研究,主要是從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上研究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或進一步研究現代服務業如何加快發展。如周小亮等人從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集聚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機理出發,提出中國向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主導型轉型過程中,必須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協同集聚。[1]劉勝等人則在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認為這種協同集聚主要通過作用于企業的交易成本結構、進入與退出行為及研發創新激勵來影響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傾向,因此它能明顯促進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2]也有人從時空雙重維度的數據整理計算上,研究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關系,把互聯網服務用戶的規模作為衡量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的重要依據,并進一步說明網絡平臺建設投入的重要性。[3]綜合來看,在生產制造業如何向服務制造業轉型升級問題上,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產性服務業如何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發展,及其對制造業發展的促進上,而沒有從信息網絡時代互聯互通的角度考慮一、二、三次產業的融合發展,因此缺乏轉型路徑的整體架構設計。而如何運用先進科技技術,搭建更多更有效的網絡信息平臺,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融合發展,是作者致力探討解決的問題。
至于5G網絡和區塊鏈等技術應用,雖然研究成果很多,但如何把它們與宏觀經濟運行結合,從而解決產業轉型升級和服務制造業加快發展等一系列戰略性問題,還有待深入。如對5G網絡如何更加有效應用,目前的研究還主要局限于通信技術領域,及其未來對大數據的捕捉、分析、整理、搜索、存儲、傳輸、共享所能帶來的變革。[4-5]區塊鏈相關技術雖然在我國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現在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6]我國的區塊鏈技術應用還處于萌芽階段,相信未來會與5G技術相融,更多通過金融手段作用于地區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5G時代制造業的重要特性
如果說4G加快了人與人之間的互聯互通,那么5G則加快了物與物之間的互聯互通,特別是工業物聯網,將成為地區經濟發展最強大的短期驅動因素之一。實現萬物互聯的前提條件,一是必須改變萬物制造的方式和手段,以更加智能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過程去制造更加智慧的產品;二是使產品具有更好的人工智能識別能力、運用能力和控制能力;三是要建立覆蓋萬物的強大網絡系統。在上述條件的基礎上,5G時代的重要特性表現在:
快捷:從市場需求到生產流程,再到市場銷售,可以全部在工業云的運用中實現。未來工廠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多功能性,工業云(AR)將在為快速滿足新任務和生產活動需求中發揮作用。人們可以運用智能系統監控生產流程,分步指引生產任務完成,進行設備的遠程操作和遠程維護。通過AR設備的連接和顯示可以使所有工作變得高效和簡單,其過程對時延要求,是4G和LTE(長期演進技術)網絡無法滿足的。
精準:智能化的生產流程完全受電腦指令控制,可以完全消除人為誤差。如德國Kuka公司和中國華為X實驗室合作的一對機器人手臂,在精確同步和協作中表演舞蹈和擊鼓,已實現1ms時鐘同步和99.999%可靠性的低延遲時間。(4)
安全:生產過程及其產品的應用有強大的無線控制系統和緊急制動系統,因此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如機器人所配備的緊急停止按鈕如果在特殊情況下無法觸及怎么辦?以后通過5G連接無線控制,就可以緊急制停和制動。目前已經有國外的大公司在開發可以通過5G連接無線控制的取放機器人。
針對5G時代的制造業特征可見,固守“工業強省”時期的工業發展理念和生產方式非但不能繼續強省,相反會阻礙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
三、上海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經驗借鑒
近幾年,上海在生產制造向服務制造轉型升級上不僅走得快,而且成效明顯。其實早在本世紀初,該市所興起的“樓宇經濟”、“總部經濟”等園區資產大置換浪潮,就已經拉開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序幕。
(一)相關政策解讀
“十二五”后期,上海通過制定《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項目》,從三個方向助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首先,實行總集成總承包的制造業服務化延伸項目,即要求制造業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實施“交鑰匙”工程和一體化總承包服務;通過支持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嵌入交互式和智能化服務,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工藝流程,使制造過程更多集成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節能環保、專業維修等服務化內容。
其次,在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建設上,通過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園區配套設施完善,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之間的聯動互動,提升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的協同創新發展水平。
再次,實施聚焦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電子商務“雙推”工程。所謂“雙推”,即推動電子商務企業創新發展和推動中小企業應用電子商務。該工程通過各種“雙推”平臺建設,立足上海,服務全國,有重點地為廣大實體企業提供專業化的電子商務、互聯網應用服務;通過與傳統企業的有效對接,加速業務協作流程創新和價值模式創造,以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為服務型制造加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實際舉措和成效
在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上,上海的做法,一是推進兩業聯動發展,通過增值服務助推制造業轉型;再通過制造業價值鏈的高端延伸所帶來的市場需求,賦予服務業新的內涵和活力。二是推進制造業產出服務化,通過企業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重塑價值鏈重心,依靠產業鏈整體優勢提升服務產品核心價值,實現服務型制造。三是鼓勵制造業投入服務化,推進服務外包,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四是鼓勵制造企業跨區重組,發展總部基地,使其服務性業務區域化、規?;⑵放苹?/p>
一系列的有效舉措使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不斷邁上新臺階。2017年,其生產性服務業增速加快,服務業與制造業發展的聯動性顯著增強(見圖1),同時生產性服務業質量大幅提升。在生產性服務業構成中,占據首位的是總集成總承包服務達42%,其他依次為專業中介服務達25%,供應鏈管理服務達23%,研發設計服務達6%,金融專業服務達2%,而檢驗檢測、專業維修等服務都在1%及其以下了。
縱觀發達地區的經驗我們發現,技術創新不是僅靠研發投入和政策激勵就能實現,而應該從創新所需要的土壤培育。當地區服務制造業達到一定高度后,市場需求會自動引發技術創新的投入并結果。如目前我國移動技術領域的企業網絡連接主要集中于智能手機,而高通公司已經迅速向智能制造及其應用領域延伸。2017財年,它在汽車、物聯網、安全、移動計算和聯網等非智能手機業務領域的營業收入超過30億美元,比2015財年增長75%。高通將5G技術與萬物智能互聯結合所結出的碩果,正是由支持消費者各種需求的市場驅動,通過運用創新技術的手段所帶來的。
四、加快服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從仍以加工組裝為主的制造業生產模式,向“制造+服務”的現代融合制造轉型,必須加大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才能避免因制造業與服務業脫節而無法享用5G時代成果的被動局面。
(一)加快工業現代化進程,推動各市制造業盡快轉型升級
落后生產力帶來的是傳統服務業的需求,只有更高端的生產制造才能帶來更大的現代服務業市場需求,畢竟5G時代的產業準備絕無可能“臨門一腳”。而目前我省真正能“招商選資”的市不過區區一、二個,更多市縣仍在延續依靠上規模、上項目發展工業的傳統套路,少有信息化、智能化等無形領域投資,因此存在產業配套生產能力差、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的問題。這種發展模式不改變,服務制造業發展不僅面對的問題多,且有更長的路要走。因此,建議考核各市工業增長時,要不斷加大服務類制造指標比重;新評選高新技術企業及其他新型制造扶持項目時,要適當降低這些市縣的申報標準,但不降低考核標準,對評上的項目加強中期評估并嚴格后期考核。
(二)加快“新業態”的政策跟進,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上海2017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不論絕對值還是增長率,服務業都大大超過制造業。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則仍以生產型企業為主,服務業占比很低。加大服務業在新興產業的比重,首先,要解決服務型企業的政策待遇問題。一些很好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在申報技術類平臺和項目時,通常因沒有可對標的政策規定而被卡在門外,如各級各類技術實驗中心、科技類產業扶持項目等。其次,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考核,要求有一定現代服務類業務占比和增長率,并逐步加大生產性服務業指標內容。
(三)加快人工智能應用,推動大數據平臺建設
盡管安徽制造主流還在機械化和自動化階段,但瞄準“中國2025”,實現工業4.0目標,必須加快智能制造5大重點部署:一是數字化工廠,即以制造環節的智能化為核心,以端到端數據流為基礎,建設以數字為核心驅動力的大數據平臺;企業的數字化工廠建設首先要打通生產到執行的數據流,再向產品數據流和供應鏈數據流提升。二是深挖設備和用戶價值,這需要引導企業向生產環節兩端不斷創新實現。三是工業物聯網的云平臺建設,實現企業設備和管理的遠程監控和遠程操作,并通過“大數據”了解和預測市場,創造動態化、個性化的智能服務。四是重構企業的商業模式,即引導企業重新思考價值定位,尋找新的市場契機,在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中實現降本增效。五是人工智能應用,中國已經連續6年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消費大國;安徽在推動機器人應用上也不斷有新政扶持,并已取得好的實施效果,但小微企業能享受人工智能政策扶持的概率仍然很低,需要進一步細化政策。
(四)針對各地經濟發展特點,加強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安徽南北差異較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特點顯著。在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制定上,需要針對各地實際情況制定更具體的政策內容、實施細則和更有效的扶持。要從制造業水平差距上將城市劃“三六九等”,也需要從資源稟賦差異上將城市“分門別類”,以此解決政策實施過程中“吃過飽”與“吃不到”等矛盾,并為將來在有條件的地區,逐步試點5G技術的網絡覆蓋和應用做好準備。
注釋:
(1)《5G經濟:5G技術將如何影響全球》,IHS經濟部和HIS技術部,百度文庫,2017年3月22日。
(2)《2018年中國5G產業與應用發展白皮書》,賽迪顧問2018年5月15日發布。
(3)《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編寫并出版,2017年6月。
(4)《5G究竟能給制造業帶來什么?》,黃瓊鋒,www.sohu.com/a/247237407_527604。
(5)《生產性服務業是實現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電子發燒友網2018年4月28日。
(6)具體比較數字可參見作者另一論文:《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路徑研究》,王可俠、彭玉婷:《江淮論壇》2017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周小亮,宋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集聚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9,(4):53-64.
[2]劉勝,李文秀,陳秀英.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集聚對企業創新的影響[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9,(3):43-53.
[3]羅松林,初銘暢,張靜.遼寧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時空分異特征分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4): 27-30.
[4]張禹.5G網絡通信技術的應用研究[J].信息系統工程,2019,(2):120.
[5]張正澤,毛棟.5G與大數據在社會感知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19,(5):97.
[6]何小東,易積政,陳愛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進展與發展趨勢[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8,(6):1-11.
[7]王可俠,彭玉婷.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路徑研究[J].江淮論壇,2017,(5):41-45.
(責任編輯 吳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