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劍
為了更好地促進各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而中亞五國在地理上處于“一帶一路”發展的必經之路,是主要的合作對象。因此,我國需要與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以此來為中亞各國之間良好投資關系的建立奠定堅實的環境基礎保障。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的更好發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中亞各國投資活動為研究對象,圍繞中國對中亞各國直接投資的風險展開探究。從政治、經濟以及其他三個不同的方面對“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中亞直接投資的風險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就“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中亞直接投資的應對策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希望能夠借助以下研究來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以及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等都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在此背景下,中國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持續增加,這對于強化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受國際經濟局勢、各國經濟發展現狀、法律條款等各方面現實因素的影響,中國對中亞所開展的直接投資必然存在一定的風險。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對外投資行為過程中,必須加強對這些風險類型以及產生原因等的深層次認知并對其應對路徑做出合理的制定,這無論是在當下還是未來的發展進程中,都將是推動中國對中亞直接投資健康且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同時也對“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中亞直接投資的風險與策略做出探討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為此,作為一名經濟行業從業者,我們有必要以社會發展為導向,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就目前中國對中亞直接投資相關內容展開一番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中亞直接投資的風險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漸實施,我國需要與鄰近的國家進行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交流,直接投資是經濟交流的重要方式。然而,中國對中亞進行直接投資會面臨多種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政治方面的風險
政治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對中亞直接投資會面臨較大的政治風險,主要表現在:
第一,中亞各個國家的政治環境不夠穩定,經常爆發政治、宗教沖突,對直接投資帶來了負面影響:首先,政局不夠穩定,政權的交替過于頻繁,人們的生命安全經常受到威脅,所以經濟發展需要的條件遠遠不夠;其次,宗教沖突明顯,宗教沖突會爆發小規模的騷亂,雖然規模比較小,但是發生的次數較為頻繁,而且治理起來比較困難;最后,國際恐怖主義較為猖獗,雖然全世界正在積極地進行反恐,但是恐怖組織依然存在,不定期會組織恐怖活動。
第二,政策變更方面的風險:首先,政策變更較為頻繁,由于政權交替過快,因此掌權者在上臺之后,會積極制定有利自身的政策,進而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政策變更的較為頻繁。加上于很多投資項目的周期比較長,遭遇政策變更后,可能會面臨虧損的風險;其次,政策不利于外來投資項目,部分政權上臺之后,會采取休養生息的策略,注重發展本國的經濟,對外來投資項目采取消極的態度,并且制定相關的政策,提高外來投資的成本。
(二)經濟方面的風險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對中亞直接進行投資屬于經濟行為,因此很自然地會面臨經濟方面的風險:第一,嚴重的貿易保護風險,中亞地區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再加上長期的戰亂影響,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較慢。我國直接對中亞進行投資,項目會具有可觀的收益,進而影響當地企業的發展。因此,很多中亞國家為了抵御外來投資的競爭壓力,促進本國企業的崛起和發展,開始出臺一些貿易保護的措施,降低了直接投資的可能性;第二,金融體系較為脆弱,我國在進行對外投資時,也需要通過國外金融體系進行借貸,用來發展投資項目。但是,中亞地區的金融體系較為脆弱,貸款的風險較大,因此我國投資的項目不輕易使用中亞的金融體系進行融資,在融資方面會面臨較大的困難。
(三)其他方面的風險
我國在對中亞進行直接投資時,除了會面臨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之外,還面臨其他種類的風險:第一,法治方面的風險,中亞地區國家的法治環境比較差,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因此在進行直接投資時,可能會使得項目面臨較大的法律風險。如果對中亞地區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夠了解,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且,由于戰爭及宗教沖突等影響,法律法規在執行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相關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善,無法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例如:貪污腐敗行為滋生、政策法規不夠透明,缺少完善的監督機制等等;第二,信用方面的風險,我國在對中亞國家進行直接投資之前,需要與其建立友好的社交關系,在直接投資的過程中,如果政權發生更大,那么原有政權下簽訂的合同、相應的擔保等都可能失效,導致我國的直接投資面臨失敗的情況。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中亞直接投資的應對策略
根據上文的論述可知,“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開始對中亞各國進行直接投資,但是在投資過程中會時常面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風險,使得我國的投資項目遭受重大損失。因此,本文經過分析,認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中亞直接投資的應對策略如下:
(一)政治風險的應對措施
第一,遵循避重就輕的原則。中亞地區的沖突不斷,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有效的緩解,因此我國在直接投資時,需要選擇沖突較為緩和的地區,例如:哈薩克斯坦,提高這些地區的投資比重,對于沖突頻繁的地區,應該適當減少投資的比例,確保投資項目的穩定性。
第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中亞地區很多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比較落后,迫切希望通過引入外資的辦法,來增強本國經濟發展動力,拉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國在進行投資時,需要選擇對外來投資持積極、歡迎態度的國家。以此來為投資活動在投資國地區得以順利實施,構建一個良好的基礎環境保障,為其獲得當地優惠經濟政策奠定基礎,從而在投資活動的不斷發展壯大下,使其能夠盡快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從而達到兩國雙贏的局面。
第三,尊重他國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我國在直接投資時,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但經濟的發展與政治、文化等都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要想實現經濟行為在異國的長期、穩定發展,就必須同時做好與投資國的政治、文化交流。因此,在這里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投資活動過程中要做好與投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在禮儀、服飾、行為舉止、言談等方面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避免觸犯一些禁忌引起不必要的爭端。
第四,遵循不參與,不干涉內政的態度。中亞地區的政治風波和宗教沖突不斷,但是我國在這些地區進行直接投資屬于經濟活動,因此不應該干涉他國的內政。面對政治爭端,要謹言慎行,持中立的態度,避免矛盾的進一步激化。一切以確保經濟活動在投資國的長期、穩定發展為優先原則。盡量減少非經濟行為及事件對投資活動的干擾和不良影響。
(二)經濟風險的應對策略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對中亞國家的直接投資,需要中亞國家的支持,才能夠更好地應對經濟風險。主要策略如下:
第一,在進行直接投資時,需要與中亞國家進行積極的友好協商,使得中亞國家能夠了解到直接投資的能夠為其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從而促使其能夠在“一帶一路”的作用下與中國一起積極探索雙贏的發展方向,避免引起中亞國家的抵觸情緒;
第二,建立對外投資的金融保險體系,中亞國家的金融體系較為脆弱,我國在進行直接投資時,在融資方面可能會存在較大的困難。因此,我國需要建設完善的金融保障體系,可以為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用來應對金融體系、法律法規等方面的風險,滿足國內企業的對外投資需求;
第三,當我國對中亞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后,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可以利用國際仲裁等體系,合理合法地維護自身的利益。不僅能夠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端,而且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目前國際已經成立了相應的組織,用來解決對外投資的爭端問題,我國及中亞的部分國家已經加入,可以為對外投資的國家提供更多保障。
(三)其他風險的應對措施
我國對中亞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時,除了經濟和政治方面的風險,還會在其他方面面臨更加復雜的情況,都會對直接投資項目造成影響。其他方面風險的應對措施,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建立風險預警系統,通過調查得知,很多具有對外投資項目的發達國家,具有完善的風險預警系統。因此,我國可以借鑒相關的經驗,完善風險預警系統的建設,收集與直接投資相關的信息并進行分析,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提前預警并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
第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一方面:需要加強我國自身法律體系的建設工作,完善與海外投資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為國內的投資企業提供保障,切實維護好國內企業的利益;另一方面:需要積極與中亞國家進行協商,補充和完善對外投資的相關法律,結合合作雙方的法律法規,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體系,為直接投資項目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促進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國際地位有所提升,與中亞地區的很多國家都建立起友好互助關系。因此,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在對中亞進行直接投資時,需要不斷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能夠在保護自身利益的情況下,與其他國家合作共贏。
三、結語
總之,通過上述研究我們認識到“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對中亞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是促進我國以及中亞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對各國的發展都是一項歷史性舉措。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也將在不同程度上面臨政治、經濟和其他方面的風險,從而對我們的投資行為造成不好的影響。因此需要我們積極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降低各方面風險的發生幾率,確保直接投資項目的順利進行。相信,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以及各國相關保障機制的逐步建立,將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的發展,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提供助力支持。(作者單位:湖南工程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