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珍蘭 尹沛人 趙萌青 李慎鴻
為追尋先輩足跡,感悟鄉賢情懷,培養新鄉賢文化,南昌縣委黨校成立課題調研組,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與維度進行思考,展開調研,以期在推動新鄉賢為經濟社會發展、鄉風文明進步、科技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作出應有貢獻。
一、正視鄉紳、鄉賢文明的歷史作用
鄉賢文化一直是為人們所公認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維系鄉村穩定和促進鄉村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鄉賢為鄉村發展“謀出路”
鄉賢們是地方上的各種“公益”活動的主持人或參與者,鄉村公共工程建設的籌謀和規劃,也幾乎全賴鄉紳、鄉賢得以完成。
比如明朝時期的兵部尚書魏驥告老還鄉后,在家居住20余年,為解鄉民水患之苦,多次提出修水利,還親自主持,深受百姓愛戴。像魏驥一樣的鄉賢們,為家鄉的發展帶去了先進的理念,謀求了新的出路。
(二)鄉賢為鄉村文明“添色彩”
傳統社會底蘊中的鄉村文化,以士紳階層為鄉村文化傳遞與傳播的中堅力量,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生長的沃土與搖籃。
比如江南的書院,大多數都是士紳捐辦的。明清時期"土興于學,民興于業,義田義塾之設,比比皆是"。清咸豐年間常熟大姓丁氏家族,捐地545畝,用于資助族中子弟讀書應試。鄉賢教化鄉民,貶惡揚善,在樹立良好的鄉風民俗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鄉賢為鄉村治理“立規矩”
鄉紳和鄉賢是鄉村社會建設、鄉里公共事務管理的主導力量,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起著重要作用。
北宋時期,關中大儒呂大忠和呂大鈞等地方鄉賢制定的《呂氏鄉約》,開啟了鄉賢自主管理治理鄉村的制度建設先例。鄉賢引領村民建立村規民約,維持鄉里社會的禮儀和秩序,為鄉村治理和自治提供了制度性的規范。
(四)鄉賢為鄉村振興“育人才”
士紳是知識文化的傳播者,也是社會教化功能的承擔者。南昌縣岡上鎮月池教授村,祖先“茝香先生”熊世昌就是一位科舉未中的士紳,他以教授私塾為生。自古以來,熊氏家族便人才輩出,自清末以來,月池村走出的副教授、副處級以上科教人員、官員、高層管理人員共有三百多名。
正是鄉賢們重視文化教育,心懷“人才興則國家興”的高瞻遠矚,中華民族才“江山代有人才出”。
二、當前新鄉賢文化培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樂善好施、共襄義舉”,“新鄉賢”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所做出的貢獻不可否認,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名不副實
縱觀當前各種各樣的“家官鄉賢”,有的人名不副實,并不具備鄉賢的標準。
有的假公濟私。不少在職官員和退休干部利用手中的權力、資源或影響,將政策性資金和資源大量向自己的家鄉傾斜,難逃假公濟私之嫌。
有的純屬“暴發戶”。有的人原本游手好閑,一旦一夜暴富成為“暴發戶”,搖身一變成為“新鄉賢”。這種現象既損壞“新鄉賢”的整體形象和口碑,也讓“真鄉賢”進退維谷,不屑與這些“暴發戶”為伍,最終導致“逆淘汰”現象。
(二)動機不純
有的人是為了面子。在為家鄉做好事時,他們想到的并不是改變家鄉面貌,而是出于攀比心理,“今年李家比王家捐的多,王家礙于面子,在明年可能又要‘扳回一局”。
有的人是為了圈子。有的“鄉賢”仗著自己的經濟實力,慫恿還在村子里的親戚,甚至拉幫結派跟村干部對著干,這些人利用“鄉賢”之名,打造自己的平臺。
有的人是為了票子。他們躋身進入“新鄉賢”隊伍,擴大了自己的名氣,以后打著“新鄉賢”的名片,做生意、接工程就更有誠信度、更容易了。
有的人是為了帽子。有些人在獲得“新鄉賢”稱號后,想方設法弄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頭銜,或進入村“兩委”擔任主官,“新鄉賢”只是他們撈取政治資本和社會地位的“踏腳板”和“過河石”。
(三)政策不引
一是農村缺乏吸引力。農村的基礎設施、醫療和教育等問題嚴重滯后于城市,導致一些常年駐扎于城市的成功人士,沒有回鄉的欲望,也就更談不上“為家鄉做點什么”了。
二是政策缺乏引導作用。調研中我們發現,縣鄉兩級層面都沒有出臺激勵新鄉賢的文件,僅僅是村干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從而導致新鄉賢做“好事”最終難以凝聚一種力量。
(四)謀劃不力
一方面新鄉賢們“人怕出名豬怕壯”。有些比較內斂的成功人士只愿出錢不愿出頭、出名,他們把慈善項目的策劃權和推進權交給村干部或親戚朋友來實施。很難將鋼用在刀刃上、很難將“好事”做好。
另一方面新鄉賢們的良好愿望難以實現。由于受到土地、規劃等政策性因素的制約,新鄉賢許多愿意改變家鄉面貌的構思想法難以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新鄉賢們積極性和能動性。
三、培育新鄉賢文化的現實思考
如何培育好新鄉賢文化,真正發揮他們“轉換器”、“安全閥”和“領頭羊”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關鍵。具體來說:
(一)“搭好臺子”,為鄉村振興安裝“富裕的馬達”
鄉賢不僅可以直接為鄉村提供財富和項目,給家鄉捐錢捐物,也可以為村民的致富提供思路。
一是搭建平臺。通過搭建平臺,讓更多的鄉賢能夠名正言順地參與進來,有組織、有引導地共同致力于家鄉建設。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江西引路人志愿服務社正是一個為培育南昌縣新鄉賢文化的平臺,服務社通過鄉賢出資,請服務社為家鄉提供慈善項目的形式運作,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南昌縣籍鄉賢參與到家鄉建設。
二是信息共享。新鄉賢文化的培育離不開信息的傳播和推廣,我們應該在建立新鄉賢信息庫的基礎上,編印鄉賢名錄,定期向鄉賢推送鄉情鄉事,讓鄉賢“不忘本”、“不脫離”,永葆一顆“反哺桑梓”的“初心”。
“古人觀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縱多故,此志終昭森”,只有抓住人心才能真正喚回鄉賢,只有搭好“臺子”,才能讓鄉賢的“初心”有的放矢,從而達到“萬紫千紅春滿園”的景象。
(二)“牽好繩子”,為鄉村治理送上“智慧的錦囊”
鄉賢都是見過大世面、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他們說話可以“一句頂十句”,在為鄉村治理過程中,他們的話語權十分重要。
一是政策支持。面對鄉賢的回歸,還有很多諸如住房、用地、養老等現實問題需要解決,因此,要積極鼓勵和誘導在外鄉賢落葉歸根,形成“鄉賢回鄉—鄉村發展—吸引更多鄉賢回鄉—鄉村發展更好……”的良性循環。
二是優化服務。新鄉賢文化的培育,需要不斷“施施肥”、“澆澆水”,那么,這項“園丁”工作由誰來做呢?可以參考徐州豐縣建立“鄉賢工作室”,使新鄉賢不僅僅是“落地”,而是使新鄉賢“生根”。同時,“鄉賢工作室”還承擔著鄉賢選拔和淘汰的工作。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我們只有“牽好繩子”,才能讓“風箏不斷線”,使“新鄉賢文化”成為鄉賢“記得住鄉愁”的精神紐帶。
(三)“富好腦子”,為鄉風建設鑄就“文明的靈魂”
新鄉賢文化的核心就是文明的進步,新鄉賢文化的培育,是對村民品格的熏陶和行為的潛移默化。
一是黨的引領。新鄉賢不僅僅是“口袋富”,更需要“腦袋富”,要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讓新鄉賢把握時代主流,在黨的引領下,真正成為“有格局”、“有擔當”、“有情懷”的新鄉賢。以“黨引領鄉賢,鄉賢帶動鄉民”的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二是定期培訓。充分發揮基層宣傳部門、基層黨校的作用,定期組織“新鄉賢”開展培訓活動,保證“引領者”的思想“不脫軌”,使新鄉賢在正確的、先進的思想理念指導下,為家鄉送去文明“新”風和“清”風。
“衣錦還鄉日,他時有此榮”,只有“富了腦子”,才能讓鄉賢的“反哺”行動“有章可循”,使新鄉賢文化踏實厚重、永久傳承。(作者單位:中共南昌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