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楠
生態文明城市屬于一個多目標、多層次、多功能的評價對象,構建指標體系需要從制度文明、文化文明、環境文明、社會文明和經濟文明等層面進行評價,進而推動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進程。本文主要針對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與指標體系構建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我國相關領域以些許參考和借鑒。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居民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對城市環境提出了新要求,為了順應時代發展和居民需求,城市也逐漸趨于生態化方向發展,構建生態文明城市,是促進我國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打造生態社會的關鍵途徑。
一、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一)整體性
指標體系是對生態文明城市的抽象概括和總體描述,各個指標要相互配合,準確、科學以及全面的描述和反映生態文明城市的特征與內涵,因此,在構建指標體系中,所有指標要相互獨立,不能存在相互關聯、相互交叉以及相互重疊等情況,并且形成統一的有機整體。
(二)科學性
在構建指標體系中,每個指標的計算方法和計算內容都要準確、合理以及科學,建立在綜合研究和系統認識的基礎上,真實以及客觀的體現城市生態文明現狀,可以對城市的生態發展水平進行客觀衡量,每個指標的定義和名稱要具備科學依據,指標分類和計算方法要規范、科學。
(三)導向性
指標體系需要客觀體現城市的生態文明水平,并且明確建設方向,促使廣大群眾和各級領導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處理好城市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關系。在對城市進行生態文明測評中,不能只注重評價建設水平,還要加強觀念和思維引導,從動態發展的角度審視問題,通過評價系統引導廣大群眾參與到生態城市建設中。
(四)操作性
在構建指標體系中,所有指標要易于獲得、計算簡單,盡可能的簡化各項指標數量,在具體評價中做到簡潔、方便、準確、客觀,數據要便于計算和收集,進而降低評價誤差,提升指標體系的操作性。首先,指標數據要易于整理、收集和計算;其次,應用現行的數據統計方法,在滿足評價和監測功能的基礎上,采用國際公認和相對成熟的指標,保證評價結果的權威性;最后,指標體系要做到簡單明了,不能過于復雜和繁多,確保評價判定的高效性和準確性。
(五)目的性
在構建指標體系中,其需要以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核心目標,通過科學而完善的指標體系對城市生態建設水平進行客觀評價。目的性是構建指標體系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衡量指標體系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同時,在選擇各項指標中,需要遵循目的性原則,構建生態文明模型,進而全面而科學的體現生態城市的內涵。
二、建設生態生命城市的相關策略分析
(一)明確城市生態承載力
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城市的主要特征,而生態承載力則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生態承載力主要是指城市生態系統的供容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維持能力,包括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等方面,因此,城市需要明確自身的生態承載力,以此為基礎進行產業規劃和城市建設,將城市的人口、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合理控制在承載范圍內。
(二)優化城市規劃建設
生態文明城市以生態理念為發展導向,將自然與人作為有機整體進行建設規劃,推動自然與城市的協同發展,因此,在城市規劃建設中,需要引入生態理念和人本理念,并且將其融入到城市建設規劃的各個方面,突出城市規劃的可操作性、前瞻性、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并且對規劃方案進行系統研究和科學論證,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防止出現實際與理論相脫節的情況,促進生態城市的良性發展。
(三)加強生態文明教育
市民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是衡量生態文明城市的重要指標,當地政府需要通過有效的宣傳教育提升市民的綜合素質和生態理念。首先,要充分利用網絡、報刊、電視以及廣播等媒體,積極宣傳生態環境、生態城市、綠色消費以及綠色產業等相關知識,將生態文明理念落實到居民生活和社會生產的各個層面;其次,將生態文明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提升學生的生態意識、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促使其在未來成為推動城市生態發展的重要力量;最后,將生態文明教育列為終身教育、全程教育和全民教育,將其作為提升城市居民綜合素質的關鍵手段。
三、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深入,居民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對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也給予了高度重視,構建科學的指標體系有助于對城市生態建設水平進行科學衡量,并且起到導向作用,促使廣大人民參與到城市生態建設中,對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作者單位:中共前郭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