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豪
筆者因對長江大學一號教學樓傳統教室進行了智慧教室的改造設計,從而對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設進行了初探,也對如何將智慧教室系統及其功能充分引入高校教學樓,以及智慧教室與傳統教室的整體空間轉換有了一定的研究。在將智慧教室引入高校教學樓的改造設計中,我們應該做到不對其本身的教育理念體系造成影響,在不斷完善的同時進行突破創新。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時代在發展,教育事業也必須順應時代共同發展。目前教育信息化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流方式,其核心內容是通過互聯網和多種硬件設備,實現各個教育環節全面聯網,達到信息互通,并提供全新的學習和教學方式,對傳統的教學結構進行改變。智慧教室系統就是在這種現代化教育體系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本身是現代教室教學模式轉型升級的結果,其高度的智能信息化緊緊跟隨時代發展,滿足了當代教育教學事業的需要,因此逐漸被各高校和教育機構平臺引入,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這個前提下,通過對長江大學一號教學樓傳統教室進行改造設計,將如何把智慧教室系統及其功能充分引入高校教學樓進行了初探。
長江大學一號教學樓主體在進行改造設計時,傳統教學樓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顯現了出來,原有教學環境雖能滿足基本教學需要,卻比較簡易,單調,其教室連同走廊、樓梯的環境,在整體空間上很難滿足引入智慧教室的需要。其基本設施也無法使新教學系統發揮優質效果。因此,為了進行合理的改造建設,在設計時遵從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充分考慮如何讓學生改被動上課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知識。幾經構思,反復權衡后,確立的設計方向主要為:采用開放及半開放的新型教室結構,將智慧教室所需的設備與原教學樓室內整體設計銜接起來,有效地組織安裝,在完成智慧教室功能化的基礎上,提高智慧教室的設計審美感,朝著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方向努力。具體的改造思路需從教室的布局、教學樓的空間結構、教室的內部設計、基礎設施、色彩氛圍改善等方面入手,設計思路簡述如下:
一、教室布局上的改變
傳統教室的布局結構緊密而單調,各個教室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互相聯系較少,而其中的閑置空間較多。本次設計將使大部分閑置空間合理利用成為情景教學和互動教學場所,同時在不影響整體架構的情況下拓展交互空間,創建開放式教室,并結合智慧教室的特點,使學生與老師互相之間便于分享交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每間教室門口均設有智能交互顯示屏,不僅僅是課堂信息的交互共享,同時可以對來往的訪客展示教室內部課程主要內容,讓科學智能化帶給整層樓不一樣的學習氛圍。
二、教學樓空間結構上的改善
長江大學一號教學樓在教室以外走廊和前廳的功能僅限于人的行走以及簡易的談話,大多數高校的教學樓亦是如此,使得師生們的工作學習過于匆忙,從而降低了整體質量。本次設計對走廊與前廳加以改造,在對各教室大體結構不造成任何影響的前提下,增設學習交流空間,并預留合理空間以便置入智能設施,確保每個可用空間可以發揮功效。在這些過渡空間上,從半開敞的前廳到封閉的室內中增設了玻璃自動門,并與中間開放教室相照應,最終通向對側出口,使一通到底的封閉空間得到了有效合理的改善。
三、教室內部設計改變
為了讓每間教室的設計融入一定的特色,使傳統與創新思想齊頭并進,教室內部轉變為開放、半開放式。第一間教室主體由兩個圓柱體交錯組合構成,教室中央半開放圓柱體包涵了儲存資料和探討問題的功能,而兩邊由拆分半圓柱包圍的教室也各有不同的風格。在教學樓中部,包括走廊和教室在內共同結合改造成整體開放式教學空間,其擁有類似音樂廳的構造思路,講臺之下空間以階梯狀分布,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將更為直觀的展現在教師眼前。由于其開放性的特點,每個人都可以分享與觀摩教學進程,更好的發展交互學習模式,實現一定意義上的學習資源共享。總結的說即為:教室不應該只是刻板與沉寂的代名詞,它應該籠罩在活躍靈動的氛圍下,同時也合理保留原有的風格和秩序,才能使老師更好地授予、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
四、基礎設施的改善
每間教室采用的智能桌椅將取代現有普通桌椅,而黑板與投影設備將采用多功能教學板取代,同時用智能講臺取代現有的講臺。關于智能桌椅,與以往的桌椅不同,智能桌椅充分運用人體工程學設計,可自由調節方向與高度,適應各種學習姿勢,更加靈活快捷,針對不同體型的學生有可調節結構,確保安全與舒適。桌椅可拆分折疊,可移動性強。關于多功能教學板,其融合了板書用黑(白)板、投影儀及投影幕布,三合一的效果可以使包括板書與影像等多種授課方式統一呈現在一塊板面上。相對于以往設施而言不僅提高了使用和教學效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耗材,節省了成本。
五、色彩氛圍的調整
以往的教室呈現出的色彩氛圍較為樸素單一,整體基調偏冷,四周采光不足,走廊燈光黯淡,加上本身的空間較為封閉,顯得比較壓抑。進行改造之后增加了開放空間,擴大了采光范圍。改變基本色調,墻面主要以淡綠,淺藍等護眼色為主。替換原有燈具,解決走廊光線不足問題,即使在封閉的空間也能得到充足的照明。
在新的智慧教室空間設計中,我們通過多次實地考察測量,研究各高校教學樓整體的結構分布,了解掌握其優勢并對問題進行分析,最終應用到此次設計方案中,使每間教室充分融合智能化信息化,實現智慧教室系統科學與美學的結合,共同促進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作者單位: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