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平
2019年中央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中提出,要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修改相關法律的基礎上,完善配套制度,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這充分說明了農村土地要加強流轉的必要性、迫切性。本文通過對紅安縣土地流轉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土地流轉過程中需待思考的問題。
一、引言
2018年12月,《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可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加速態勢。新版《土地承包法》從內容來看將進一步推動宅基地改革、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等,總體目標是全面盤活“三塊地”。為深入了解農村土地承包及流轉狀況,以案例研究農村實施土地流轉、搞活經濟的途徑及面臨的問題。
二、2019年7月份,筆者一行人對紅安縣三個鄉村的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紅安縣城關鎮杏花鄉長興村
長興村是紅安縣城周邊的一個鄉村,該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270戶1100人。全村土地面積3700畝,其中農用地3340畝(耕地1100畝,山林1640畝,果園400畝,水面200畝),建設用地360畝。村集體提留土地1000畝,農戶聯產承包土地2700畝,人均占用土地2.45畝,同其他村莊比較,該村土地資源比較充足。該村村“兩委”近年來注重發展土地經濟,先后以土地出租、土地入股、資產租賃、自主經營等方式發展集體經濟(其中流轉土地200余畝),帶動農民發家致富。該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同步建設美麗鄉村。2018年通過集體經濟收入達50余萬元,被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文明村”。
(二)紅安縣七里鎮柏林寺村
柏林寺村距離縣城10余公里,山青水秀,資源豐富。全村版圖面積8000余畝,其中總耕地面積1955畝,山林面積3500畝。由九個村民小組,十五個自然垸組成。柏林寺村曾被定為貧困村,村委整合全鎮各方面力量,從居住環境、組織體系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深度提升,將脫貧摘帽與省級美麗鄉村同頻建設。通過盤活土地及資產進行項目及產業建設,發展壯大集級集體經濟,兩年內完成脫貧任務。2018年該村通過投資伏發電基地建設、投資德青源公司入股、利用村級固定資產抵押貸款與縣旅投公司合作、利用山林水田資源吸納優秀人才回鄉創辦富安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土地2000余畝),村集體共取得收益20余萬元。
(三)紅安縣城關鎮建中村
建中村位于紅安縣城南2公里處,村版圖面積5800余畝,其中耕地面積2405畝,山林面積2800畝,水域280畝。建中村不僅山清水秀,地理位置有先天優勢,而且人杰地靈,祟文重教,村里名人能人輩出。2017年該村被評為貧困村,也是脫貧摘帽與美麗鄉村同頻建設的鄉村。該村村委通過“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一年內實現了脫貧摘帽,同步以土地流轉、產業扶貧、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著力點,將把建中村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村莊。2018年通過蔬菜大棚種植、光伏發電、德清園金雞項目、屠宰場基地、建設冷庫租賃、鋼構廠房項目、老村部出租共取得收入18萬余元(其中共流轉土地300余畝)。
三、案例中反饋的土地流轉現狀
(一)整體看,紅安縣農村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土地類型多樣。但由于農村居民點的布局分散、勞動力老齡化等原因,農村土地存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不合理、違規搭建、一戶多宅、農用地閑置拋荒土地利用率較低等問題。農村土地系統規劃、審批、確權等管理工作須待落實實施。
(二)經濟發展水平對土地經營權流轉有明顯影響。在經濟欠發達的鄉村,農戶農地的依賴性較高,抑制了農戶轉出土地的意愿。在經濟較好的鄉村,土地的流轉率高,為了引導農戶更好地進行流轉,應加快二三產業的發展。
(三)隨著國家“三農”政策的扶持,農村土地效益凸顯,土地流轉搞活了農村經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了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作業的步伐。從目前調查情況看,土地流轉后鄉村明顯增收,但土地流轉規模所占比重不是很大,還有待國家和地方從政策、資金、項目、人力多方位支持。土地流轉呈現流轉面積逐步擴大、流轉形式多樣、跨區域成規模流轉的特征,土地升值空間巨大。
四、優化思考建議
(一)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做好土地確權工作。規范農村土地登記制度,由國家授權,讓具有權威的土地登記機關實時更新登記內容,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改善農村土地流轉環境;公開登記流程,簡化農村土地登記的環節程序,權責明確,詳實錄入變更情況;把控好監督工作,明確責任,通過制定嚴格的監督公示制度。
(二)健全農業保險制度。為了土地流轉能夠健康長久發展,必須要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減少承包戶規模承包經營所面對的風險。規模經營之后,承包戶的風險程度加大,但由于我國的農業保險制度極不健全,受天災及市場影響較大,無法有效降低承包戶規模經營的風險,會挫傷承包戶規模經營的積極性,因而國家在提倡土地流轉的同時,必須健全農業保險制度來降低承包戶規模經營面對的風險。
(三)培育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努力打造多中心協作體系,積極引導政府、社會組織、農戶和經營者在土地流轉工作中形成合力,共同解決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土地流轉的效率。積極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如“訂單農業”“流轉+信托”“土地入股”等,為農戶節省資金,加強農戶和市場的聯系,擴大銷售市場,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效率。(作者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