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慶玲 高海飛
摘要 ? ?在維持生態平衡的條件下,通過實踐不斷優化林業栽培的管理技術,可以提升林業的綜合效益。本文闡述了生態模式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的重要性,從林畜復合型、棗糧復合型、果蔬復合型的林業栽培管理以及林木栽培、牧草栽培等方面對生態模式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的實踐做出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 ? ?生態模式;林業管理;重要性;實踐分析
中圖分類號 ? ?S72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13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在生態模式下,林業栽培可以在維持生態平衡的同時,通過人工手段擴大林地面積,從而獲得可再生資源,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模式下的林業栽培就是盡量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通過對各種類型的林業栽培進行有效的管理,不僅能節約生態資源,還可以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1 ? ?生態模式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的重要性
我國在進行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極大地損害了生態平衡,以至于環境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發展。因此,維護生態平衡已經成為關系經濟民生的重要問題。目前,我國有大量的林業資源被不合理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嚴重影響了我國國民的生活環境以及身體健康。因此,保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發展林業經濟,對林地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可以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1]。林業資源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能夠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提升林業栽培管理技術水平,可以促進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換,改善這種“先破壞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優化人們的生存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2 ? ?生態模式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的實踐
2.1 ? ?林畜復合型
在林業栽培管理技術的實踐中可以得出,多種產業共同發展可以產生彼此促進的作用。通過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優化和改善,人們發現,與分開管理相比,林木、草、牲畜共同管理擁有更高的管理效率和經濟收益。在山區環境中,發展林業栽培可以避免水土流失,減少風沙帶來的傷害,在凈化空氣的同時,林木還可以創造出一個適合植物、鳥禽、牲畜的自然生態環境。有了林木的遮擋,鳥禽可以在林地內生存。在鳥禽成長過程中,蟲類、草籽可以作為其食物,降低了在飼料方面投入的成本,同時為人們提供了綠色食品。鳥禽的糞便可以作為草木生長的肥料,養殖者可以通過銷售鳥禽得到一定的經濟收益[2]。
2.2 ? ?棗糧復合型
在進行棗糧復合生態林業栽培管理時,開溝和澆灌工作需要在秋季棗樹栽種之前進行。第2年春季種植樹苗時,應將樹苗的栽種株行距控制在2 m×8 m為宜,栽種距離太小會影響樹苗采光通風,不利于棗樹生長。在樹苗生長過程中,要及時做好除草工作,避免雜草與樹苗爭奪營養。為了讓棗樹獲得充分的營養,促進其健康成長,需要及時施肥。在棗樹樹葉自然脫落至新葉萌發芽期間,需要挖溝槽施用無機肥和有機肥,肥料種類可選腐熟的豬糞、磷酸二銨、尿素,溝槽應當距樹干0.5 m左右,深0.5 m、寬0.4 m,每株棗樹無機肥施用量為0.25 kg。在棗樹林中以種植矮桿糧食作物為宜,兩者的種植距離不能<1 m,以保證棗樹和糧食的健康生長。
2.3 ? ?果蔬復合型
多種蔬果的復合型栽培模式也可以促進林業的發展。實踐表明,葡萄和油菜混合種植的效果較好。2種作物在種植過程中需要保持適宜的距離,葡萄的行株距以1.5 m×0.5 m為宜,同時適當的修剪可以提升葡萄的質量和產量;在每年10月和11月初,需要對葡萄樹進行扣棚、遮光休眠等養護處理;在葡萄芽苞生長階段,需要逐漸提升溫度,以催生嫩芽;葡萄開花階段,為了促進花粉傳播,種植者應減少環境中的水分,保持干燥[3];葡萄整個生育期均要注意病蟲害防治,可噴施相應的藥劑保證葡萄的品質和產量。油菜的種植相對簡單,但也要注意防治病蟲害,同時做好水肥管理工作,以保證油菜的質量和產量。
2.4 ? ?林木栽培
實踐表明,林業栽培中需要選擇適應性強的樹種,最好以常綠喬木滇潤楠、石楠等為主。以紅葉石楠為例,紅葉石楠可以在低溫、貧瘠的土壤上生長,具有耐干旱、耐鹽堿的優勢。在種植紅葉石楠過程中,選用本地苗圃生長的苗木可以提升其成活率。挑選苗木時,要注意苗木胸徑>4 cm,同時要選擇無病蟲害的健康苗木。栽種之前,需要先施肥再定植。定植后進行灌溉,一般情況下需要對苗木灌溉2次,如果在春季種植,需要在夏季之前進行第3次灌溉。在病蟲害防治方面,需要根據具體時間、環境,對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預測,并提前做好防治準備,以保證林木健康生長。
2.5 ? ?牧草栽培
牧草的栽培與糧食作物相似。秋季需要對種植過牧草的土地進行翻地處理;為了保證土地墑情,冬季需要在秋翻過的土地上澆凍水;翌年春季,土地解凍深度到10 cm左右時對土地進行平整處理。在播種之前,種植者應合理施用底肥,可以為牧草后期生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底肥施用深度以2 cm為宜。牧苗間的行距控制在30 cm左右,草種與樹干的距離不能低于50 cm,這樣才能保證樹木的正常生長,也方便收割牧草。播種后,需要輕微地翻整土地,刮平地表。
3 ? ?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模式林業栽培可以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保護生態平衡,同時為人們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模式林業栽培管理技術可以通過各種復合型的林業栽培管理,實現對樹木、作物、牲畜等同時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提升了經濟效益,推動了林業經濟的發展[4]。
4 ? ?參考文獻
[1] 沙美榮.生態模式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分析[J].現代園藝,2019(6):26-27.
[2] 張紅玲.生態模式下林業栽培管理技術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8,38(24):202.
[3] 張煦.淺析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管理模式[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三:專題研討.北京: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8.
[4] 徐云.生態保護背景下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J].中國林業經濟,2018(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