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春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學習是一個階段性的學習,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都和學生所掌握數學知識的基本技能相關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在于合理地使用到生活中去。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關鍵詞:數學知識;生活;理解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是社會發展規律的一些必要的表示和總結。學習數學是離不開現實社會的,因此學習數學我們要把它應用到社會中去。為適應社會和促進社會發展而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教師在教學生學習數學的時候從具體的事物中引導學生去學習。《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
一、小學數學的學習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有助于學生掌握和學習
從人類社會產生開始,數學基本知識就形成了。從最初的“石頭計數”到現在的現代數學,都是社會的產物。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還比較形象具體化,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往往還需要借助形象的事物。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采取直觀性教學方法,讓數學教學生活化。小學生數學的學習是從簡單的數字1、2、3開始學習的,在學習這些數字的時候,數學教師告訴學生,1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都是選擇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物來表述的。那么從最開始學習數學,我們就發現數學其實來源于生活,數學都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規律。
學數學從觀察開始。最初我們學習加法、減法都是出示一些動畫或者是一些圖片,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尋找里面的數學信息。有的時候學生找不出其中的數學信息,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就會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小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討論交流、認知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當學生在生活中感覺到自己所學的知識確實有用,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就會提高。
二、小學數學的學習不僅僅讓學生理解,還要學會掌握和應用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比如,在學習“分數”的時候,是分階段的學習和理解。開始用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多少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分數表示,再到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數學加減法,分數的乘法等都是分成幾個學習階段學習和應用的。首先,一個物體來源于生活,是以前人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合理的平均分割方法。其次,分數的加減乘除法也是先輩們在生活中經過長久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學生在理解了第一部分的基礎知識后,認識到分數的實際意義。在學習了相關的數學知識之后,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分數的相關加減乘除法。
再比如,學習了線段、角等基本概念,學生就要會畫線段、角,掌握相關的圖形基礎知識。學會應用數學知識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三、小學的數學教學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
小學生開始學習數學的時候,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用圖片、動畫及演示等讓學生充分理解數學教學情景,讓數學學習具體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盡量使用學生容易理解的口語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社會中的實際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處于開始發展階段,要積極鼓勵學生探索數學奧秘,培養他們善于觀察的能力,同時在教學的時候促進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教師要耐心解決,同時教育學生把自己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綜合提高。幫助學生提高觀察力和對數學信息的分析能力。在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有一節學習“上中下”這個數學知識。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出示了一張圖片。圖片是一棵大樹,樹的最上面是小鳥,中間是松鼠,最下面是一只鵝。學生通過觀察,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了小鳥在松鼠的上面,松鼠在小鳥的下面;松鼠在小鳥和鵝的中間;鵝在最下面。那么通過這個數學案例。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上中下”這個數學概念的時候,完全從情景圖中體會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再比如說,我們學習用圓規畫圓,教師讓學生通過動畫演示的形式讓學生體會畫圓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師在選出合理的數學圖片和數學動畫進行情境教學時,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與心理特點,要在他們現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展開。確保學生能夠真正接受,掌握科學的尺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數學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中的最基本的知識,數學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除了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更要注重選擇合適的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更大范圍地促進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提高。
編輯 溫雪蓮